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释题:本文标题诙奇,出人意料,颇有悬念。王参元是鄜坊节度使王栖曜的小儿子,作者柳宗元的朋友,朋友家里“失火”,生活失去着落,作者不去劝解、安慰,反而要“祝贺”,实在是“奇特尤甚”。朗读、疏通文字第一节获悉王参元失火消息后,作者的心理活动是什么?足下勤奉养,宁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乃今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作者惊骇的原因是什么?突然而至,滫瀡不给。骇是听到不幸消息的自然反应。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焉,乃始厄困震悸......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这几句话体现出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文章在思想上与之对应?有没有寓言或名言说明这个哲理?有没有实例证明这个观点?“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疑’?“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柳宗元认为长时间的等待,对于一个有志向抱负的人而言是一种折磨,一种生命消耗。看看王参元目前的处境,柳宗元并不认为“火灾”与“大有为”“能光明”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另外,柳宗元自身也命运多舛,对这类说法有一定的认识与思考,因此他表示不解,表示怀疑。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无他故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王参元不能施展才能?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从侧面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反映了社会贿赂公行、猜忌横行、俗见混乱、积毁销骨的不合理现象,流露了作者对怀才不遇之士的深切同情。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作者大喜而贺的原因是什么,“喜”从何来?他的观点能成立吗?王参元能否因此而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你认为他的命运会因此改变吗?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有以异乎古作者引用古人的事例的目的是什么?据史书记载,曾参孝行约有这么几件。第一件:据《搜神记》记载,曾参陪同老师孔子在楚地。忽然心跳加速,曾参认为这是远在鲁国的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辞别孔子奔母处。见到母亲后,他才知道,母亲因思念自己,便去咬自己的手指。母子连心,故曾参有感应。当孔子知道此事后,感慨道:“曾参之孝,精感万里!”这件事与元代郭居敬所著《二十四孝》之记述略有不同,该书上说曾参去砍柴,家中来了客人,曾母咬手指呼唤曾参速归。有诗曾曰:“母指方缠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不过两个版本皆可冠名为“啮指心痛”。第二件:齐国打算任命曾参为卿大夫,被曾参拒绝。他的理由是:“吾父母老,食人禄则忧人事,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也。”曾参不去外地为官,就是为了能够在双亲身边尽一片孝心。第三件:《孝子传》记载,一次,曾参吃鱼,当他品出美味后反倒将口中的鱼肉吐了出来。对此,与他一起进食的人极为费解,问他这是怎么回事,曾参说:母亲在世时,没吃过鱼,不知鱼的味道,而如今我却在这里享受,于心不忍啊!从此他终生不再吃鱼。作者引用古人的事例的目的是什么?这两位儒家杰出人物的言行都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境界。柳宗元引用这两位古代贤人的事例,目的是鼓励朋友要学习先人的安贫乐道、“忧道不忧贫”的高尚品德,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志趣。这两处典故的引用把自己的劝慰、朋友的想法和盘托出,语言简洁但富有趣味。柳宗元这种看似违背常情的作法,实则是愤世嫉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