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诸葛亮的历史典故5篇诸葛亮的历史典故1【内容摘要】一般认为诸葛亮是一位积极入世的儒家士大夫形象,但出山之前的诸葛亮明显具有疏离政治的隐士心态,认识了这一点,有关“三顾茅庐”的一些争议与困惑便可基本得到澄清。【关键词】诸葛亮;隐士;三顾茅庐【作者简介】王猛,文学博士,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三顾茅庐”成为礼贤下士的代名词,实与《三国演义》的敷衍之功有关。但关于三顾的具体细节存在颇多难以索解的困惑,一直以来可谓聚讼纷纭。如故事的原型依据——《三国志·诸葛亮传》“凡三往,乃见”的说法,就与当时史料《魏略》、《九州春秋》的记载相龃龉。笔者认为,如果从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殊层面——隐士文化的角度,对诸葛亮出山前的心态进行分析,也许不难透视出这一历史插曲的真实一面。进入历史视野的诸葛亮往往被视为积极入世的儒家士大夫的典型形象,因而其出山前作为隐士的身份相对暗淡而很容易被研究者忽略。实际上,“隆中对”之前的诸葛亮具有明显的隐士心态,其身份也有相当的隐士色彩,这是由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与诸葛亮隆中的小环境及其个人经历决定的。首先,中国特有的隐士文化对传统士大夫阶层影响甚大,甚至渗透进其心理、人格的深层。传统文化儒道互补共通的文化结构是隐士文化滋生的土壤:道家讲究清虚自守,高蹈避世,追求独立人格、完善道德,隐士文化色彩最浓厚,不过他们虽避世而不完全出世,如庄子的眼冷心热⑴;儒家入世进取,但发轫期就有希冀超越世俗的一面,正与道家避世相通。孔子云:“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⑵,“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⑶。孟子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⑷。原儒很早便为后来的士大夫们设计了进退之道,即仕隐之道:当他们心中信奉的道统与外在政治权力的'势统发生矛盾(“邦无道”)时,便独善其身,思想上由儒入道,去做高蹈的隐士,否则便会走上仕途,甚至出将入相,兼济天下。这种儒道二元共通的文化格局,由于现实中道统与势统之间存在的无法调和的矛盾,决定了很多士大夫思想上常常出入儒道,传统的士大夫阶层会因此分化出新的社会身份——隐士。隐士文化对士大夫思想具有重要影响,某种程度上,隐士心态成为整个士大夫阶层人格的重要构成,以致在他们仕途最畅达的巅峰,也会选择功成身退。诸葛亮正是思想上出入儒道的典型代表,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传统儒家知识分子最成功的典型形象,可是民间形象的诸葛亮却披上道家的外衣——评话、小说、戏曲中塑造的诸葛亮无不是道士的打扮。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而“淡泊”、“宁静”正是道家思想的体现,也是隐士心态的重要表征。其次,诸葛亮所处的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隐士文化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兴盛期。由于时代的大动乱,这一时期的知识阶层逐渐从汉代经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思想极为活跃,个体意识开始觉醒,追求独立完善的人格境界,呈现出和现实政治明显的离心倾向,隐逸形式因需要而五花八门,身隐、心隐、朝隐、吏隐……发展至后来竟出现许多假隐士,南朝宋孔稚珪的名篇《北山移文》,即是抨击那些走由仕而隐之途、热衷功名利禄的假隐士的骈文。这一时期隐逸阶层空前膨大,从范晔《后汉书》首开“逸民传”,记有名有姓的隐士十数人之后,记载隐士言行事迹史乘笔记极多。晋代皇甫谧著《高士传》,搜集隐士九十六人,绝大多数是当时人。隐士文化空前发达,使隐士人格备受倾慕。诸葛亮、庞统被美称为“卧龙”“凤雏”,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历史典故2鹅毛扇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馒头故事相传在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征伐孟获。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泸水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