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诸葛亮的历史典故诸葛亮的历史典故1诸葛亮有个先生,叫黄承彦,得病了,诸葛亮去望他,他就对诸葛亮说了:“诸葛亮啊,我的身体常有病。年龄也大了,有件心事要和你谈谈。”诸葛亮说:“先生,请说。”黄承彦说:“我家里有个女儿,想将她终身许配于你,你看怎样?”诸葛亮这时不敢承诺,又不敢不承诺,为什么?承诺吧。听说先生的女儿模样最丑,是个丑姑娘;不承诺吧,先生亲口为女儿许亲,推辞的话说不出口,只可笑了笑说:“能让我和师妹见上一面吗?”黄承彦承诺了,叫诸葛亮第二天来。黄承彦的女儿叫黄玉梅,她已经知道父亲把她许配给诸葛亮。也据说诸葛亮是个多才多谋的人,可黄玉梅是个有教化的人,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她也正要当面考考诸葛亮。第二天,诸葛亮上门了。一进花圃门,就见一只老虎跳出来,冲着他跳上跳下,要吃他。诸葛亮吓坏了,心里蛮慌,东躲西闪,老虎也东窜西追,追有半个时辰,追得诸葛亮满头大汗,不知怎样是好。本来这是黄玉梅在花圃中装的一个机关,这个机关是木头做的'虎头、铁做的虎身,铜做的内脏,制作蛮精良,活像一只真猛虎。这时,黄玉梅看看诸葛亮够受用了,机关“啪哒”一关,老虎不动了。黄玉梅从假山石后走了出来。把披在老虎身上的皮揭开。诸葛亮一看,本来是装的机关。诸葛亮又恨、又恼。恨的什么?你这个黄玉梅,我好心上门来,你倒用老虎来吓我!恼的什么?我怎么没有识破它是只假老虎?就问黄玉梅:“为什么要用机关吓我?”黄玉梅微微一笑:“实言相告,我用这个机关是想探探你是否真心来求婚。要是真心,不要说老虎要吃你,就是咬了你,你都不会逃走,我看你东逃西窜半个多时辰,也未曾逃回去,足见你求婚确是真心,我很钦佩你;二是想试试你的胆子,此后你在疆场上,假如没得胆子,怎能打败仇人!”诸葛亮看着眼前的黄玉梅,一点也不丑,仍是个才貌双全的女美人哩!诸葛亮和黄玉梅谈了好长时辰、谈得同舟共济。黄玉梅对诸葛亮既爱又敬;诸葛亮呢?对黄玉梅也是既敬又爱。黄承彦蛮兴奋,把诸葛亮叫到眼前,把藏在木箱里的三件宝物交给了他,说:“我看你才干出众,处世有方,不久要为汉室山河出力报效。这只件宝物你要好好保管使用;一个是兵书,我家家传,教你在两军阵前攻无不克;第二个是八卦衣,我门第代相传,穿上身,掐指一算,可以知道过去将来;第三件是鹅毛扇,也是上代传下来的,你把鹅毛扇拿出来摇摇,可以提醒你审慎从事,碰到难事,计上心来。”诸葛亮接过三件宝,感恩不尽。不久,诸葛亮和黄玉梅配完婚。诸葛亮的历史典故2【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释义】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历史典故】三国时,曹操率领大军南征,刘备败退,无力反击,大有坐以待毙之势。以刘备个人的力量,绝对无法与曹操相抗衡,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与江东的孙权联手。此时,诸葛亮自愿出使江东做说客。诸葛亮见到孙权,只字不提联吴抗曹的请求,他知道孙权绝不会轻易投降,屈居曹操之下。于是刺激孙权,劝他投降。孙权听完诸葛亮一席话,虽然不高兴,但不露声色,反问道:“照你的说法,刘备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诸葛亮针对孙权的质问,答道:“你知道齐王田横的故事吗?他忠义可嘉,为了不服侍二主,在汉高祖招降时不愿称臣而自我了断,更何况我主刘皇叔乃堂堂汉室之后。钦慕刘皇叔之英迈资质,而投到他旗下的优秀人才不计其数,不论事成与不成,都只能说是天意,怎可向曹贼投降?”虽然孙权决定和刘备联手,但面对曹操八十万大军的势力,心里还存在不少疑惑。诸葛亮看出这一点,进一步采用分析事实的方法说服孙权:“曹操大军长途远征,这是兵家大忌。他为追赶我军,轻骑兵一整夜急行三百余里,已是‘强弩之末’。且曹军多系北方人,不习水性,不惯水战。再则荆州新失,城中百姓为曹操所胁,绝不会心悦诚服。现在假如将军的精兵能和我们并肩作战,定能打败曹军。曹军北退,自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这是难得的'机会。”于是,孙权同意诸葛亮提出的孙刘联手抗曹的主张,这才有了后来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成长心语】人总是欺软怕硬的,遇到弱小的一方总是喜欢欺负,非得把对方逼到无路可退的境地。这是人的一种劣根性。如果你居于弱势地位,当对方不肯轻易顺你,甚至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时,你可以一开始就以“恐吓”压制住对方,让对方屈从和改变主意,这样你就可以反客为主,占据主动地位。活着就是一种对抗,如果你不想被对方压倒,你就得先声夺人、反客为主,时刻占据上风。诸葛亮的历史典故3【内容摘要】一般认为诸葛亮是一位积极入世的儒家士大夫形象,但出山之前的诸葛亮明显具有疏离政治的隐士心态,认识了这一点,有关“三顾茅庐”的一些争议与困惑便可基本得到澄清。【关键词】诸葛亮;隐士;三顾茅庐【作者简介】王猛,文学博士,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三顾茅庐”成为礼贤下士的代名词,实与《三国演义》的敷衍之功有关。但关于三顾的具体细节存在颇多难以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