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MERGEFORMAT5斗栱演变对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影响——以唐、宋、明清时期建筑为例赵国龙(大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辽宁中国116622)摘要: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闻名于世,而木结构的精髓在于斗栱。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发展状况不同,国家制度和历史文化背景对斗栱形式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斗栱由无到有,由简到繁,又由繁到“简”,进行了探析。主要对唐、宋、明清时期的斗栱对建筑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充分认识到斗栱具有的不可估量的价值,更加重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并保护和发扬光大。关键词:斗栱;演变;中国古代建筑;唐、宋、明清;建筑形式1.引言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经过六七千年的发展过程,由雏形到成熟,从成熟到复杂,又从复杂到简练。斗栱因功能所需而出现,又因审美要求而发展变化,进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不可缺少的装饰构件。斗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对不同年代的斗栱在形态和构造上的演变,选取每个年代标志性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相关数据分析、实态调查,来研究斗栱对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影响。2.斗栱溯源梁思成先生说:“斗栱在中国建筑上的地位,犹柱式之于希腊罗马建筑;斗栱之变化,谓为中国建筑之变化,亦未尝不可,犹柱式之影响欧洲建筑,至为重大”[1]。2.1什么是斗栱如图1所示,斗栱又称斗科、欂栌,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梁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2、3]。2.2斗栱的起源图1斗栱目前对斗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商代宫室、居民的出檐大多已采用擎檐支撑的方式)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栱[4]。2.3斗栱的作用斗栱在古代建筑木构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承上启下、传导荷载的功能。斗栱作为建筑物屋顶与柱子之间的过渡部分,上承受梁架、屋面荷载,并将荷载传到柱子上,再由柱子传到基础。2、承挑出檐,保证出檐安全。深远的出檐,对保护建筑物免受雨水侵蚀有很大作用。3、斗栱用于室内向两端挑出,有缩短梁枋跨度,分散梁枋节点处剪力的作用。4、斗栱在建筑物上下架间形成一层有弹性的结构层,能够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5、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斗栱经过造型加工和色彩美化后,又很富有装饰性。6、在封建社会,斗栱还是封建等级制度在建筑物上的重要标志之一[5]。2.4斗栱的种类檐下斗栱因其位置不同,所起作用也有差异:在柱头上的斗栱称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在两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上的斗栱,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作用;在角柱上的斗栱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结构部件。室内斗栱通常只支撑天花板的重量或作为梁头节点的联系构件,其结构作用不及檐下斗栱明显。(见图2、3)图2宋《营造法式》四铺作斗栱图3清式斗栱3.斗栱的演变及其对古代建筑形式的影响3.1斗栱的演变建筑史学界通常认为斗栱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从西周到两汉,是斗栱的初始形成与发展阶段;2、从唐代到元代,是斗栱发展去向制度化的时期,斗栱的力学性能与建筑造型完美结合,是建筑技术与艺术发展成熟的阶段;3、明清时期,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6]。3.2斗栱对唐、宋、明清时期建筑形式的影响(1)、唐代斗栱由简到繁及对建筑形式的影响如图4所示,唐代是中国文化兴隆昌盛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统治者实行的是一种开放的对外政策,大量外域文化传入,因此唐代建筑多具有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庄重大方的特点。在唐代斗栱成为建筑立面注视的中心,整体装饰性很丰富、强烈。因此,被看做是建筑的一种“顏面”,一种错综之美。斗栱又是唐代建筑的一种重要构件,是立柱与屋架之间的一种过渡,它是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栱,斜向的昂所构成,从整体上看,它重重叠叠,很是复杂,而解释开来,其结构又有条有理。唐代建筑中柱头斗栱大,补间图4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斗栱小或不用补间铺作斗栱而只用蜀柱,补间铺作只有一朵,至为简单。唐代建筑屋身不高,斗栱体量雄大,在整个建筑中所占比例较大。出檐大,屋顶也就大,柱身部分比例就显得小,建筑呈头大身小的态势。(2)宋代斗栱不断发展及对建筑形式的影响如图5所示,宋代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它在政治、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