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油类基础油环烷油芳烃油矿物油机械油等技术指标相关参数特点与应用模板.doc
上传人:小凌****甜蜜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常见油类基础油环烷油芳烃油矿物油机械油等技术指标相关参数特点与应用模板.doc

常见油类基础油环烷油芳烃油矿物油机械油等技术指标相关参数特点与应用模板.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常见油类(基础油、环烷油、芳烃油、矿物油、机械油等)技术指标、相关参数、特点与应用定义:无准确定义,一般仅指代润滑油基础油。基础油的选择注意事项:1、相溶性:有些深度精制的基础油与添加剂的相溶性较差,配出来的产品混浊。2、腐蚀性能:有些基础油含硫量高,对铜片有腐蚀,不能用来配有色金属切削油。3、倾点:南方用户,基础油的倾点选择在0-5℃的范围,而北方用户基础油的倾点一般要在-10℃以下。4、闪点:闪点低的基础油存在火灾危害,而且油烟雾大,污染工作环境。特别是磨削油更要选择高闪点的基础油。5、抗氧化性:切削过程中温度很高,基础油的抗氧化性如果不好,切削油很快就氧化变质,酸值升高,对机床和工件腐蚀,氧化产生的胶质,粘在过滤网使油路堵塞。6、配制低粘度油时:要注意不能全部使用溶剂油,因为溶剂脱脂性强,很容易使操作者产生皮肤炎、红斑等,要加入一部分粘度大一点的矿油和脂肪油。常见基础油牌号:石蜡基中性油、中间基中性油和环烷基中性油三大标准,分别以SN、ZN和DN加以标志。例如:75SN、100SN、150SN、200SN、350SN、500SN、650SN和150BS、120BS。分类1:石蜡油、环烷油、芳烃油石蜡油(液态石蜡):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分类:轻质矿物油、一般矿物油,前者比重及黏稠度较低。组成:主成分为石蜡(C18-30的烃类混合物,主组分为直链烷烃(80%~95%),少量带个别支链的烷烃和带长侧链的单环环烷烃(两者合计含量20%以下)),少量芳烃;技术指标:密度(20℃,g/cm3)0.87~0.98闪点(℃)>230运动粘度(mm2/s100℃)5~16凝点(凝点℃)-20~12苯胺点(℃)80~112酸值(mgkOH/g)1.45~1.52芳烃(CA)含量%<10环烷(CN)含量%35±5石蜡(CP)含量%60±5优点:石蜡油挥发份少、闪点高;芳烃含量低;粘温性能、润滑性、抗氧化性好,无污染;缺点:低温流动性差用途:1、作为橡胶填充油,广泛应用于IIR(丁基橡胶)、EPM(乙丙橡胶)、EPDM(三元乙丙橡胶)、IR(聚异戊二烯橡胶)、NR(天然橡胶)和一些热塑性橡胶作为橡胶填充油时与橡胶的相容性差,加工性能也不如芳烃油和环烷油,但石蜡油对橡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较好,高闪点和低挥发的特性为橡胶制品加工提供了更好的耐候性和高温下挥发物小的特性。2、软化剂,添加量小于15份,注意它对胶料的粘合性起抵制作用。环烷油组成:主成分饱和环烷烃相关参数:相对密度0.89~0.95,闪点>160℃,酸值<0.1mgKOH/g,苯胺点66~82℃,凝固点≤18℃。折射率1.4860~1.4963。酸值<0.15mgKOH/g。流动点-40~-12℃。饱和烃含量87.55%~93.86%,芳烃含量6.14%~11.96%,沥青质含量0~0.49%特点:由环烷基原油中提炼而成,资源较少,属于稀缺资源。优点:1.高密度、高粘度、无毒副作用等2.高溶解力3.优异的低温性能4.与某些树脂及聚合物优良的兼容性用途:变压器油,为其提供冷却和电绝缘性能;工艺油,用于大量化学工艺中提供优异的溶解能力;润滑油,用于生产金属加工液、脂和工业油。橡胶填充油:能够用多种橡胶作为增塑剂和填充操作油,以改进橡胶的可塑性和弹性;软化剂,用于橡胶型密封胶和压敏胶。芳烃油(芳香烃油)外观:深色黏稠液体组成:分子中带有苯环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主成分包括苯、甲苯和二甲苯等,相关参数:相对密度0.9529~1.0188。凝固点<5℃。折射率1.5700~1.5800。黏度(60℃)12--15°E。闪点(开杯)170~200℃。苯胺点约36℃。芳香烃含量70%~87%,饱和烃含量20%~35%,极性物含量<25%,沥青烯烃含量<0.5%特点与应用:良好的橡胶相容性,耐高温、低挥发,可显著的改进橡胶的加工性能,增强橡胶产品的抗风化、氧化、磨擦、衰老程度,同时能帮助胶料中填充剂的混合和分散,广泛应用于再生胶及多种橡胶制品等行业。与合成胶的相溶性好,可提高轮胎抓着性和制动性,被广泛用于轮胎生产,同时有利于填充和降低炼胶温度,是机械油、松焦油的换代产品。分类2:I类基础油:由传统工艺生产制得,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质量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性能上受到限制;II类基础油:经过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加氢工艺结合)制得,工艺以化学过程为主,不受原料限制,能够改变原来的烃类结构。杂质少,饱和烃含量高,热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温和烟炱分散性能均优于I类基础油;III类基础油:全加氢工艺制得,与II类基础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