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C卷.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3.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C卷.pdf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C卷.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C卷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选出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蝉虞世南①垂緌②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③秋风。(注)①虞世南:唐初名臣,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正直不阿,深得唐太宗器重。②緌:古人帽带下垂部分。③藉:同“借”。A.这首诗入笔高远,格调清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咏的是蝉,实则寄托的是自己高远的志向和不俗的品格。B.第一句写出了蝉的外形与食性特点,蝉的头部的触须形状像垂下的帽带,“饮清露”的“清”写出了蝉品性高洁。C.第二句中“流响”写出了蝉鸣叫声之清逸响远,“疏桐”指枝干高挺的梧桐,声响从疏桐中传出,悦耳动听。D.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在前两句的基础上引发议论,蝉声远传,往往是秋风所致。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B.八分有奇明有奇巧人C.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3.下列文学常识无误的一项是()A.《陈涉世家》选自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B.《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施耐庵,这部书记载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C.《武陵春》的作者是李清照,我国著名的女词人。其中《武陵春》是题目。D.《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4.下列词语中带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屋脊(jī)宫阙(qùe)吮吸(yŭn)鏖战(áo)凌晨(línɡ)B.锃亮(zènɡ)眸子(mŭ)弹琴(tán)河畔(pán)瞭望(liáo)C.吓煞(shà)蜷曲(quán)鸟瞰(kàn)音乐(yuè)鸟喙(huì)D.惬意(qiè)凝重(nínɡ)松散(sàn)炽热(zhì)憧憬(chōnɡ)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B.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D.母亲生长在戏剧之家,越剧对她一点都不陌生。6.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能与它构成对偶句的一项是()A.柳絮池塘淡淡风B.榆荚临窗片片雪C.带水芙蕖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知入”与“知出”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