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赠比部萧郎中十兄》课文解析.docx
上传人:一条****涛k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古诗《赠比部萧郎中十兄》课文解析.docx

古诗《赠比部萧郎中十兄》课文解析.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诗《赠比部萧郎中十兄》课文解析古诗《赠比部萧郎中十兄》课文解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赠比部萧郎中十兄》课文解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原文年代:唐作者:杜甫有美生人杰,由来积德门。汉朝丞相系,梁日帝王孙。蕴藉为郎久,魁梧秉哲尊。词华倾后辈,风雅蔼孤鶱。宅相荣姻戚,儿童惠讨论。见知真自幼,谋拙丑诸昆。漂荡云天阔,沈埋日月奔。致君时已晚,怀古意空存。中散山阳锻,愚公野谷村。宁纡长者辙,归老任乾坤。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天室六载(747),杜甫在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失意之后。杜甫抱着很大的希望参加了朝廷的制举没想到再次落第,他那时还不敢像后来那样公开指责李林甫的“阴谋”,但仍然在诗中表露了对此事的强烈不满和愤慨。作品鉴赏此诗分三段,前后二段各八句,中间四句一段。首段从萧公叙起。首句推本从姑,三四称其家世,五六记官职人品,七八记文章才望。次段叙亲谊交情,乃上下关钮。见知,指萧。谋拙,自谓。诸昆,谓萧氏兄弟。末段承谋拙意,自叹不遇。言漂泊沉沦,无复遭际矣。唯有学中散、愚公,玩世隐身而已。从此归老旧乡,不烦萧之枉驾也。末段隐隐约约地流露出对制举考试失败的不满和愤慨的情绪。此诗叙述萧氏表兄出身名门,德才兼备;感叹个人年老心拙,壮志落空。盖因考试失意,入仕无门,意欲归隐,亦牢骚之语。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词句注释①比部萧郎中十兄:原注:甫从姑之子。比部郎中,刑部官职名。②宅相:《晋书·魏舒传》载,魏舒幼年失父,住在外婆家。外婆建造房屋,请来相宅的人看风水,其人说:“当出贵甥。”魏舒听后说:“当为外氏成此宅相。”后来魏舒果然作了高官,此处用魏比萧。③“中散”句:中散指嵇康,三国魏文学家,曾任中散大夫。居山阳时,家贫,锻铁为生。白话译文美人生出杰出的人,凭的是积德的门户。您属于汉朝丞相萧何的世系,您是梁武帝的后代子孙。宽厚持重,居官郎中,历时已久;身材壮大,秉性聪明,颇具尊严。辞章华美,令后辈倾倒;风流儒雅,如鸟飞翔云端。您为姻亲增添了荣耀,我在孩童时代就受惠于您的言论。您自幼年就已被世人所知,而我至今老大心拙,实在愧对于你们。我身无官职,在广阔的云天下四处飘荡,默默无闻,眼看着岁月急速奔驰。致君尧舜,为时已晚;怀想古人,壮志空存。只好学嵇康在山阳打铁,学愚公隐居野谷山村。任凭天高地远,我将归老田园,不烦兄长枉驾光临。杜甫生平年少优游杜甫因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数次漫游。十九岁时,他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他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杜甫遂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为梁宋之游。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四载秋,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仕途不顺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