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十二章生物碱类药物的分析概述一、特点1.含氮有机化合物2.没有共同母核3.多数具有含氮杂环结构,少数氮在侧链上(如麻黄碱)4.绝大部分存在于植物体内;少数存在于动物体内(如蟾蜍碱)5.生理活性强第一节药物结构和性质第一节典型药物的基本结构与性质(二)、托烷类公元前4世纪的泰奥弗拉斯记述了曼陀罗可以治疗伤口、痛风、失眠,当时人们还迷信地认为它是个有魔力“爱情药水”,而其中就有阿托品的成分。埃及的一种植物天仙子提取物中也含有阿托品。让凯撒、安东尼拜倒的埃极艳后克里奥佩拉,就用它来滴眼,使她的眼睛更诱人。公元1世纪的迪斯科瑞德斯发现曼陀罗的葡萄酒有麻醉作用,可用于治疗疼痛或失眠,及手术前处理或烧灼。这些含有阿托品的提取物再结合使用鸦片用来治疗疾病的方法风行整个古代西方医学世界。德国化学家Runge(1795–1867)首先研究了阿托品散瞳的效应。1831年,药剂师Mein成功从植物中得到阿托品纯结晶。而首次合成阿托品是1901年由德国化学家理查德·威斯塔特RichardWillst(因研究植物色素于1915年获得诺贝尔奖)完成的。他首先合成托品酮,然后再合成阿托品硫酸盐。但他的合成工艺收率较低,只有0.75%。1917年,英国化学家鲁宾逊(因研究植物染料和生物碱于1947年获得诺贝尔奖)发明了简单的托品酮合成法,产率达到17%。(三)、喹啉类西班牙传教士发现美洲土著人使用一种树皮作为药材治疗热病,于是把它带回了欧洲。因这种新药治好了伯爵夫人Chinchón的病,于是就被命名为Cinchona,中文译名金鸡纳。金鸡纳中的有效物质就是奎宁。1850年后,这种预防疟疾的方法在西方开始流行。有了金鸡纳,欧洲探险家和劫掠者才能安全地深入非洲大陆。奎宁于1820年被法国研究者成功分离。但它的合成太难了,所以使用的绝大多数奎宁都是提取的。随着原料树木过度砍伐,金鸡纳树越来越少,而防疟又是如此重要,秘鲁等金鸡纳树的产地开始限制出口,并严禁树种、树苗外运。荷兰人通过偷运树种,在爪哇等殖民地种植了大量金鸡纳树,最终占到世界奎宁供应的97%份额。二战中,德国占领了荷兰,日本也占领了东南亚,结果盟军得不到奎宁供应,在非洲和南太平洋作战的士兵大量感染疟疾,上万人因此丧生。(四)、异喹啉类盐酸吗啡(五)、吲哚类硝酸士的宁(六)、黄嘌呤类咖啡因1.碱性**季铵碱>脂肪胺、脂环胺>芳胺、N—芳杂环>酰胺麻黄碱、阿托品>罂粟碱>咖啡因吗啡具酸碱两性生物碱多以有机酸盐或无机酸盐的形式存在;极少数碱性弱者以游离状态存在;某些生物碱可与糖结合以苷的形式存在。2.旋光性一般多为左旋体有效。3.溶解性游离生物碱不溶或难溶于水,能溶或易溶于有机溶剂,在稀酸中成盐而溶解。生物碱盐类易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第二节鉴别试验(二)物理常数二、鉴别5.红外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较紫外吸收光谱丰富,能反映分子结构的细微特征,准确度高,专属性强。《中国药典》(2010)中收载的利用该法进行鉴别的生物碱有茶碱、氨茶碱、吗啡、阿托品、秋水仙碱等。6.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是药物鉴别常用的分析方法,各国药典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生物碱类药物的品种正逐步增加。注意:硅胶是弱酸性吸附剂,对碱性化合物以及极性较大的化台物吸附力强,易造成严重的脱尾现象。应用本法进行鉴别时,生物碱应保持游离状态,同时加碱中和硅胶表面的弱酸性,以克服色斑拖尾现象。如USP〔31〕对硫酸阿托品注射液的鉴别即采用硅胶薄层板色谱法。1.双缩脲反应芳环侧链氨基醇结构的特征反应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2)维他立(Vitaili)反应(3)绿奎宁反应4.甲醛–硫酸(Marquis)反应该反应为含酚羟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特征反应,如吗啡、乙基吗啡、可待因等。此类生物碱遇甲醛–硫酸能形成含醌式结构的有色化合物。如《中国药典》(2010)对盐酸吗啡的鉴别:取本品约1mg,加甲醛硫酸试液1滴,即显紫色。(5)紫脲酸铵反应二、特殊鉴别试验6.官能团反应该反应为吲哚类生物碱的特征反应。⑴与香草醛反应利血平与新制香草醛试液反应,显玫瑰红色。⑵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取利血平约0.5mg,加对–二甲氨基苯甲醛5mg,冰醋酸0.2mL与硫酸0.2mL,混匀即显绿色,再加冰醋酸1mL,变为红色。7.还原反应吗啡分子中含有酚羟基,具弱还原性。向吗啡水溶液中加入稀铁氰化钾试液,吗啡将与铁氰化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铁氰化钾被还原为亚铁氰化钾,与试液中的三氯化铁反应生成普鲁士兰。三、仪器分析鉴别法(一)UV(二)IR(三)色谱第九章生物碱类药物的分析第一节典型药物的结构和性质一、苯烃胺类:1.碱性**2.手性*3.氨基醇结构**4.UV*二、托烷类:1.碱性**2.阿托品为消旋体**三、喹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