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股权激励是什么股权激励是什么引导语:国际惯例中,国有企业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而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以下是百分网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股权激励是什么,欢迎阅读!我们为什么要股权激励?说起股权激励,不能不说一说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问题。企业是聚合了各类资源要素的有机体,每项资源都贡献一份力量并索取一份报酬:供应商收回货款、员工领取工资、债权人(银行)收回本金的时候还有拿走红利的权力……但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中,一个运行良好的企业的总收入扣除总的合同契约规定的支出后应该有所剩余,这项剩余是不确定的,因此不可能事先约定数额,所以,产生了不一样的债权人-股东,让出资的股东享有企业偿清一切债务及固定报酬后的剩余价值,这项称之为剩余索取权。而股东的剩余索取权是有风险的,对股东而言,当企业的“剩余”大于原始投入时才产生真正的收益;相反的,股东就会蚀掉原有的投资,厉害的甚至会破产。通常,股东没有兴趣或能力亲自打理企业,而是委托职业经理人来代理股东经营,这就是委托—代理模式。它是一种股东把企业委托给经营者,仅凭出资获取收益的制度安排。这种安排把财产所有权(所有权)和企业所有权(经营权)分开,各行一块权利,各自承担职责,这样产生出了不同结构,比如股份制企业、比如合伙制……公司治理和企业制度就是在安排这些剩余控制和索取权,使之能相互对应,产生最大效率。从上世纪80年代起,历经十数年的、以“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为主题的国有企业改革,其实质无非就是如此。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不仅仅是财务资产型的资本发了作用,还有称之为“人力资本”的生产要素也要发挥其作用,而财务型资本是死的,只有通过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更好的保值增值。因此,股权激励可以看成是:人力资本参与增值过程中的总资产增值分配的过程和机制,在委托-代理机制下,与股东共同分享剩余索取权,这样,实际行使剩余控制权(也就是我们所说经营权)的人力资本,才能真正达到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匹配,才能产生“对应”关系,企业才具备产生最优效率的基础。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股东一般性经营可以产生6块钱,而如果花些块钱用于激励管理者和员工,把这些人的风险和收益与股东权益的损失和增长捆绑起来,则可能为企业带来10块钱的收益,如果以目前一般上限10%计算,则是花1块钱得到了股东权益9块钱的增长,其中4块是额外增长的,那么,股东天然有兴趣是要这样做的。为什么以前会“叫停股权激励”股权激励≠MBO准确的说,从来国家没有叫停过国企的股权激励,是在叫停“MBO”。MBO是股权激励,但只是股权激励的一种。MBO也不是“管理层持股”,准确讲,应该是以管理层持有股份为基础,获得更多控制权到相对控制甚至是绝对控制,有形象的称之为“改制”。所以,这就是国家以“企业产权转让”“企业所有制改革”的一系列规定为载体,叫停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MBO的原因。我们来回顾一下法律法规的推出和主管机构及人员释放的信息,其实国家的意思再清晰不过了:一、国有和国有控股在某些行业必需要坚持,在特定领域国有产权不可动摇;二,股权激励要重在“激励”不要重在“股权”;三,激励要来源于增量,不得来源于存量;四、激励和约束是并重的,激励要搞,不得在没有约束的前提下搞激励,不但业绩要有条件限制,实际的监督机制也要有。第一条是大政方针,我们不再详述。第二条,股权激励重在“激励”,而不要重在“股权”。实际上讲的是国家认可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也认可股权激励这件事,前提是你是为了把业绩做好,把企业做好而激励管理者和重要核心员工,那么激励对象与股权股票挂挂钩,不管是参与分红,还是拿增值权,甚至特别重要的人,企业结构又容许,分一些股权股票来做个“金手铐”,只要不触及产权结构使实际控制权发生根本性转变,主管部门还是容许的。这与第三条激励应该来源于增量,也说的是同样一件事。还拿前面的例子,如果说正常经营就有6元钱,股东要拿出4元钱才能激励出10元钱的效果,那股东就当然要想,不激励我还得6元,激励我也只有6元,多了4元的付出,最后实际收益没有任何增加,我还激励什么?更甚者,如果股东要从以前的6元资产里倒找出1元,今年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