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思维六法民勤县北街小学潘竟玲杨秀霞(武威教育2009第2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智力,特别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罄竹难书引导学生想思考,会思考,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呢?设置疑点引导思维学起于始,思源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设计合理,能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对小学生来说,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疑点”去引导学生思维。如学习了《赤壁之战》一课后,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他是怎样按黄盖的计策打败曹军的?”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有依可循,纷纷开支动脑筋,回答出火攻之所以是好主意,黄盖的计策之所以能打败敌人,是因为曹军不习水战,铁索连船,黄盖诈降,东风助威。这样经过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既得出了问题的答案,掌握了文章的思路,同时又能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二、勤学积累促进思维勤学易思。一般来讲,学习愈勤奋,知识越丰富,思维就越敏捷。语文知识涉及面很广,单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广泛摄取多学科的知识,在课外多阅读,日常生活中多留心观察等。但课外书有许许多多,学生该怎样去选择呢?特别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推荐有益的读物,让学生有所适从。如在学完《狐狸和乌鸦》后推荐学生读《伊索寓言》;学完了第四册《识字学词学句》后,可推荐学生阅读》《百家姓》这本书,等等。事实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勤奋学习,日积月累,才能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三、攻破难点发散思维思维的“脾性”是不爱和容易的问题“打交道”,而喜欢同疑难问题“交朋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难点,遵循学生认知的途径和规律,因势利导,步步释疑,逐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青蛙认为自己不会弄错,它错了没有?”“假如你是青蛙,跳出井口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引导,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各抒己见,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又训练了表达能力;既攻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同时也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四、动之以情触发思维俗语说:“知情达理”。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随着教师的讲解、示范而出现。教师生动形象的描述,富有情趣的讲解,会使学生产生极强的求知欲,唤起思维的灵敏。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常提“有感朗读”。朗读前,首先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并伴以有感情的示范读,这样就构建了一个强力的“磁场”,会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跃跃欲试,一展自己的“歌喉”,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触发了思维。五、辩证分析培养思维对某些较抽象的教学内容,要教育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全面分析问题、深广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全面掌握知识的能力。如教学《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雷锋已经不在了,为什么说他和我们在一起”?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结合对课文插图的观察、分析,并联系生活实际,一下子便明白了:“哦,原来是雷锋精神和我们在一起。”学中求变激发思维多变的教学形式和多变的练习组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变中求学,学中求变是当今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使动手与动脉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小学低年级处于识字阶段,同音字,形近字最容易混淆,为了使学生把汉字认得清、分得明、记得准,就要求在学中求变,变中求学,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应多进行字形比较,字音辨析,多鼓励学生学习,以启迪思维。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应能达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点滴入手,注重激发、引导、启迪,不断提高语文素质,拓宽知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