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民初新气象2012年10月9日来源:财经网作者:唐启华清末屡次对外作战失败,被迫签署一连串条约,丧失许多领土与主权。列强在中国拥有租借地、租界、铁路附属地等“国中之国”,还掌控着海关、邮局及重要铁路、矿场。当时中国先后与英国、法国、美国等18国订约。这些“有约国”皆享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及最惠国待遇等特权,加以“无约国”人民来华均需请求有约国领事保护,归有约国领事裁判,于是凡在华之外国人,均在中国法权管辖之外。北京外交团监督清政府执行各种条约义务,中国受列强相当程度的联合宰制,有所谓“半殖民地”之说。清末虽然努力推行新政,想借立宪与法制改革、建立新军、推动新式教育、铁路及实业建设等,振衰起弊,挽救危亡命运。但内外本已矛盾重重,新政又引起许多新的冲突。辛亥革命爆发后,各方都不愿看到因内战延长而侵及外人利益,给列强提供干涉借口而丧失更多权益。列强基本上行动一致,维持中立不介入的立场,但乘机攫取更多特权。四面荆棘当时的远东地区,以英国为首的“英日同盟”成为主导性的政治军事势力。英国在华经济利益最大,在对华贸易及投资中均居第一位,又控制中国海关,并组织“国际银行团”,与列强联合垄断了清政府的铁路借款。再加上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当时担任外交团团长,英国在列强中居马首地位。袁世凯在清末主持北洋新政,其开明大吏形象甚获英国青睐。革命爆发后,袁氏东山再起,立即获得不少英国友人(如泰晤士报特派员莫理循等)的协助。朱尔典认为袁氏有实力、能力与声望,可望得到各方支持早日安定局面,诚为维护列强条约权益及贸易利益的最佳人选,遂建议伦敦主导在华列强全力支持袁世凯。朱尔典在北京劝诱清政府将各种权力交给袁氏,并在北洋军攻占汉口、汉阳后,主导南北停战,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举行南北和议。南北和议的重心在于国体问题,列强支持清政府施行君主立宪或建立民主共和。当时日本大力支持君宪,希望列强介入维护清政府,朱尔典则主张由中国人自己决定国体与政体,私下则支持袁世凯取得政权。袁氏得到各方助力,以优待条件劝诱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除表示赞成共和、将政权交给袁世凯,还表示“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让中华民国完全继承了清朝,取得对边疆地区的合法统治权依据,成为奠定五族共和的重要基础。中华民国成立之初的外交局势十分复杂棘手。袁世凯在清末主持过外务,对外交一向用心,手边有一批外交人才,又重用陆徵祥,全力与列强周旋。革命军在光复武汉后,即发布对外宣言,承认清政府签订之条约及外债,保障外国人生命财产安全,以避免列强介入支持清政府。中华民国建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一再宣布尊重列强条约权益。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也向列强保证条约权益不受影响。列强想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决定一致行动,要求新政府承认各国在华由条约及惯例所获得之一切权利和特权,并以此作为承认中华民国之先决条件。美国则声明:各国一致行动,以不拖延对华外交承认为限。1913年4月8日,正式国会成立,5月2日美国承认中华民国,墨西哥、古巴、秘鲁、巴西等随之承认。其他各国于10月6日,在袁世凯当选正式大总统后,先后承认。10日袁氏就职时声明:一切清政府与中国临时政府对外缔结之条约合同,均为有效,外国人在华因成例所享之权利,亦切实承认。当时中国中央政府财政枯竭。革命前夕清政府即与国际银行团签订湖广铁路等借款,尚未支付清朝已灭亡。民国肇建之后,银行团又与袁世凯政府商谈善后大借款条件,除高额利息、手续费,还提出银行团对中国未来之所有政治性借款有优先应募权、聘用外国专家监督中国财政收支、整顿盐税等严苛条件。1913年初美国宣布退出国际银行团,并表示将率先承认中华民国,才使借款条件稍稍降低。4月合同订立,不久成立盐务稽核所,由英人丁恩担任会办。辛亥革命期间,因革命军控制部分通商口岸,清政府之海关监督离职,列强借口保障各国政府及债权人权益,与清政府签署协定,规定关税收入直接交给总税务司,存入指定的几家外国银行,再依外交团决定之优先顺序,支付赔款外债。这个权宜办法虽然维持了中国之国际债务信用,也让海关总税务司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他不再只是中国政府的公仆,还受命于北京外交团,优先维护外国债权人的利益。边疆之危民初边疆问题棘手,外蒙古及西藏都宣布独立,袁世凯要求蒙、藏取消独立,与俄国及英国艰辛交涉。清廷也曾因感受到俄国在北部边疆的野心,加强对外蒙古的联络,以巩固在蒙势力。但因推动各项新政增加了蒙民负担,鼓励汉人移民侵及蒙人利益,引起蒙民疑忌,加上俄人从中煽动,蒙古王公已有独立之图谋。辛亥革命爆发后,外蒙古在俄国支持下宣布独立,建立大蒙古国,给予俄人种种特权。袁世凯政府强调五族共和,劝蒙古取消独立,并派陆徵祥与俄使谈判。1913年11月,两国签署协定声明文件,俄国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