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欧美汉学界在中国古籍索引编制领域的成就中国古籍索引①既是从事中国古籍整理研究的必备工具书,编制工作本身又是中国古籍整理研究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促进东西方汉学研究的交流,本文拟对欧美有关国家的中国古籍索引编制情况作一概述。首先应该说明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欧美汉学界对中国古籍索引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日本。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学者编制的中国古籍索引约占世界各地学者所编制的全部中国古籍索引的80%,仅唐代文学古籍索引就达38种,其对中国古籍索引的重视程度是显而易见的。而欧美学者编制的中国古籍索引在世界各地学者所编制的全部中国古籍索引中所占的比重很少,大约只有2%。但数量少并不等于没有价值,由于东西方学者在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导致其编制的中国古籍索引也各具特色,欧美学者在编制中国古籍索引方面有不少先进经验和技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况且,由于语言障碍和地域遥远等原因,中国内地学者对欧美所编的中国古籍索引的了解,较之对台港地区和日本所编的中国古籍索引的了解还要少。这就更有必要作些介绍。在欧美有关国家中,以美国学者编制的中国古籍索引为最多。早在1930年9月,美国哈佛大学和中国燕京大学合作建立的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成立于北平(今北京)。从1931年2月到1950年3月,引得编纂处编制了《说苑引得》等41种(50册)引得正刊,《毛诗引得》等23种(31册)引得特刊(特刊一般附有原文),共计64种81册,总称《汉学引得丛刊》(SinologicalIndexSeries),其中的《四库全书总目及未收书目引得》即为美国学者魏鲁男(J.R.Ware)②所编制。再有,佛若泽(D.H.Fraser)和洛克赫特(H.S.Lockhart)编制的《左传索引》由英国牛津大学印书馆于1930年出版,巴克斯特(G.W.Baxter)编制的《钦定词谱索引》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于1956年出版。此外,S.J.Fidler和J.I.Crump编制的《战国策索引》、汤姆斯编制的《韦应物诗注引得》、D.P.Jordan编制的《法苑珠林志怪小说引得》、纳什(V.Nash)编制的《翟理思华英字典、康熙字典及佩文韵府三字典引得》、麦克奈(B.E.Mcknight)编制的《丛书索引中文子目》、罗(K.Lo)编制的《四部丛刊索引》、麦克马伦编制的《中国典籍索引》、拉克维尔茨(I.D.Rachewiltz)编制的《蒙古秘史索引》和《金元文学作品传记资料索引》、米克尔(S.L.Mickel)编制的《甲骨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之一:前编和后编中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甲骨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之二:续编中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甲骨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之三:六种早期甲骨材料中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甲骨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之四:1925年到1933年出版的七种甲骨集中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甲骨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之五:1935年到1939年出版的七种甲骨集中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甲骨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之六:1938年到1945年出版的六种甲骨集中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甲骨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之七:1946年到1951年出版的六种甲骨集中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甲骨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之八:殷墟文字甲编中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甲骨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之九:殷墟文字乙编中重见片与成套卜辞索引》、《甲骨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之十:1953年到1955年出版的五种甲骨集中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等,均系用处较大、在欧美汉学界较有影响的中国古籍索引。其中由中国上古语言和文学专家米克尔编制的“甲骨重见片与缀合片系列索引”实乃甲骨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书,早在1974年9月就开始在纽约《中国文化》杂志上连载,最后一部分登于该刊1983年第12期。但中国内地学者很难见到这一珍贵的资料,致使在相关论著中也很少提及。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利用在计算机领域的强大优势,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利用电脑这一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编制中国古籍索引,如伊凡霍埃(P.J.Ivanhoe)等人早在1978年就利用电脑编制了《朱熹大学章句索引》、《朱熹中庸章句索引》、《王阳明大学问索引》、《王阳明传习录索引》、《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索引》、《戴震原善索引》等字词索引。此外,当时在德国汉堡大学任职的吴用彤于1975年编制出版了《诗经索引》,这是首次用电脑编制的英译本《诗经》索引。法国堪称域外汉学研究之重镇,成果丰硕。在中国古籍索引编制方面,法国和中国学术界合作组建的中法汉学研究所通检组于1942年在北平(今北京)成立。自1943年至1952年,该通检组陆续编制了《论衡通检》等15种中国古籍索引,总名《中法汉学研究所通检丛刊》(1948年改称《巴黎大学北平汉学研究所通检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