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途径的调查报告.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途径的调查报告.docx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途径的调查报告.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途径的调查报告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变革,社会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近几年受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农民从土地中获得的收入持续减少。对此,农民群众深深感受到,仅仅依靠土地难以实现当前社会发展。要想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丢掉锄头,洗脚外出,逐渐形成了“民工潮”,进而发展到“离土又离乡”,甚至举家搬迁。长此以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造成的乡村人才“空心化”问题也便显现出来,并已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关注、解决乡村人才“空心化”问题,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为此,我对孙桥村及其周边许楼、彭庄三个发展层次不同的村庄进行了实地调研,从中发现有关问题,并认真思考,提出对策。孙桥行政村基本情况:该村位于孟海镇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处,全村368户,1326人,耕地面积1896亩,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全村有劳动力686余人,有粮食购销储运有限公司1家,发展蔬菜种植等农民合作社5家,各类个体工商户12家,以反季节蔬菜为主导产业,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36个,外出务工人员约占全村劳动力的60%,全村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许楼行政村基本情况:该村位于孟海镇南部,沿万福河两岸,辖6个自然村,总人口3303人,耕地面积5189亩,全村903户,有劳动力1173人,外出务工730人,约占劳动力的50%,全村发展民营企业6家,个体工商户107家,全村发展冬暖大棚319个,蔬菜成了主导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镇属中游。彭庄行政村基本情况:该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一公里处,辖两个自然村,总人口1170人,耕地面积1800亩,全村408户,有劳动力411人,外出务工人员约占劳动力的70%,30岁以下的全部外出。主导产业不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在全镇属较差水平。从总体上看,哪个村主导产业明显,工商服务业发达,哪个村劳动力外流的就少,经济发展就快。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60%左右,外出的越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就越大。(一)劳动力外出较多且结构失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农村劳动力参与城市建设、融入城市生活已是大势所趋。且年龄结构不合理,18岁-35岁的青壮劳动力外出比例大,达到95%以上,4050人员外出比例较小。文化水平高的外出务工的多,熟练技工收入高。(二)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已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按目前可耕地面积测算,农业生产及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农村劳动力和技术人才应占到劳动力的50%,转移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农业技术人员缺口在30%左右。部分村,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的太多,在家务农的主要是老人和妇女,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只能延续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先进的农业技术、机械设备、管理方式无法推广应用,特别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更是难上加难。修路,打井,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公益事业,也缺乏必要的劳动力。(三)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从事农业生产与外出务工收入相当。孟海镇重点培植了蔬菜、林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并形成了蔬菜加工、棉花加工、畜产品加工板块经济体系,带动经商、服务、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富余劳动力3000余人,农民通过产业优化升级增加的平均收入与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收入相当。二、农村人才外流、农民增收缓慢问题产生的原因农村人才大量外流、农民增收缓慢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层面的,又有社会方面的因素,亦有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等原因。(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约。分田到户的土地承包经营率先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其初,由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极大激发,适应了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是,土地承包政策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不变,又不能自由流转,使土地的使用零星化,难以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收益不集中。再加上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其生存的依赖,对土地有特殊的感情,对自己承包的土地不愿意流转,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很难向大户集中,先进的机器设备、基础设施难以推广应用。致使乡村人才不得不外出另寻他途。(二)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由于分散的经营方式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使农民的土地收入微薄,收入增长缓慢。但外出务工可收到十分明显的增收效果,并且明显高于在家务农收入。事实也已证明,务工收入已撑起农民收入的半边天。(三)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乡村人才从“低处”流向“高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再加上农村发展的短腿,自然而然形成了城乡差别。城市在交通、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环境、基础设施等各方面都明显优越于农村,对乡村人才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三、解决农村人才外流、农民增收问题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