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内容努力丰富人文内涵,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挖掘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并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语文课标》倡导自主、阅读感悟的学习方式。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在教学时渗透“朗读——品味”的学习方法,由扶到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二、教学背景(一)教材分析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二)学情分析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心智发育都还不是很成熟,感受活泼激越的情绪还比较容易,而要体会这样悠远感伤的情绪就比较困难。林海音的这篇文章虽好,但对于小学生却不容易领悟。教学时教师要多加引导。三、教学目标1、基本读懂课文,感受童年的美好以及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五、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读讲议结合。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六课,让我们回忆一下课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几个场景。(生读回答,师出示板书内容,生齐答)师:本节课让我们再一次和作者林海音一起走进她的童年,感受她那充满稚气的往事吧!(二)请同学们认真的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哪个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用一二句话或一二个词写出自己的体会。再和同学交流感受。自学时间:5-6分钟。(生自学,师巡视)(三)导学:直奔趣事,品悟童年引导学生交流: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勾画了一处,有的同学勾画了多处,第一次画出来的地方肯定是你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下面谁先来说一说?(学生自由汇报,可不按顺序,师随机点拨)1、看骆驼咀嚼:(1)读一读文中的描述然后谈感受。(学生汇报的预设:观察仔细,看得投入,喜欢骆驼)(板书:喜欢)(2)骆驼咀嚼到底是什么样的,大家有没有兴趣亲眼看一看?(播放视频:骆驼咀嚼)(3)说说骆驼给你留下的印象。(4)模仿骆驼咀嚼:师:骆驼咀嚼实在是有趣,谁愿意来模仿一下?(指名模仿)(5)引读:突出趣味师:是啊骆驼咀嚼的样子给林海音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再来看看她的描写吧!有感情的朗读。(6)师:童年真有意思,可我们的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四十二岁了,已身居台湾了,她还会去学吗?你从哪儿知道的?(7):学生读课文: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8)师总结过渡:是的,看来“呆”“傻”这样的事永远只能属于我们的童年了。你觉得还有哪些事特别有意思,下面我们继续交流。2、驼铃想象作用:(1)说道驼铃的作用,你从文中找到了哪些答案?(爸爸:驱赶狼;我:赶走寂寞)(2)讨论驼铃作用(设置悬念)师:同学们,你们认为驼铃的作用是什么?(生各抒己见)师:驼铃的作用到底是什么?老师查阅了资料,正如文中的爸爸所说,驼铃的最根本的作用就是驱赶狼,但是“我”的想法确充满了感情色彩。(3)解读作者想法师:“我”为什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呢?(预设:“我”喜欢骆驼,同情它在长途旅程中的寂寞。板书:同情)a指名分角色读,体会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在孩子眼里,那清脆的驼铃声就像是美妙的音响。b在你们眼里,一切还是那么美好,那么充满情趣,可是作者在写本文时已42岁了,比老师现在还大2岁,那她还会去遐想驼铃的作用吗?读句子:夏天过去……不会再做了。(4)引读:师:是啊,林海音对骆驼充满了感情。就让我们饱含感情朗读第第八自然段吧!3、想给骆驼剪毛:a自由默读,想想从“我”给骆驼剪毛这件事中,你又体会到什么?(预设:“我”爱干净,喜欢骆驼,关心骆驼。板书:关心)b大家想想,已是中年的林海音女士,她还会想给骆驼剪不整齐的毛吗?再次齐读“夏天过去……不会再做了。”4、追问骆驼去处:a分男生、女生读,想想林海音问妈妈什么问题?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b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请联系课文,说说她还会问关于骆驼的哪些问题?c不仅关于骆驼的,我们都是孩子,请你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想想她可能还会问什么?d过渡:这些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