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4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Th****s3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4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4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WORD版含答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后限时集训(四)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湖南长郡中学调研)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得益于()A.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的兴起B.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C.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D.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C[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材料“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可知,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传统宗教信仰的淡化及社会控制机制的衰落,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中心意思,故排除;由材料可知农民的贫困和破产使乡村宗法社会逐渐瓦解,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阶级矛盾而非民族矛盾,故排除D项。]2.(2019·绵阳一模)下面为19世纪40—60年代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人数的统计表。导致下表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时间满人汉人1840年7人8人1864—1866年0人15人A.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B.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削弱D.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D[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已开始入侵,这种状况在19世纪60年代依然存在,故A项错误;19世纪40—60年代,满人出任巡抚人数逐步减少,汉人出任巡抚人数迅速增加,直接原因是清政府出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不是“直接原因”,故D项正确,B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任用满人还是汉人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3.金田起义后,太平天国禁读儒家书籍,对藏读者治罪。定都天京后,对儒家经典中“一切鬼话……妖语、邪语”,“经删改准阅”,主张读书士子“学尧舜之孝弟(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这表明,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A.借助孔孟儒学否定西方文化B.实行全盘否定孔孟儒学政策C.取舍利用孔孟儒学维护统治D.全面恢复传统儒学巩固政权C[由材料“金田起义后,太平天国禁读儒家书籍,对藏读者治罪”可知,太平天国禁读儒家经典具有革命意义,有利于其开展反封建斗争;由材料“定都天京后,对儒家经典中‘一切鬼话……妖语、邪语’,‘经删改准阅’,主张读书士子‘学尧舜之孝弟(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孟儒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伦理观念中有很多内容能够满足太平天国巩固统治的需要。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4.太平天国在征战途中,“凡掳人每视其人之手,如掌心红润、十指无重茧者,恒指为妖,或一见即杀,或问答后杀之,或不胜刑掠,自承为妖杀之,或竟捶楚以死”。材料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A.排斥漠视知识分子B.滥杀无辜影响恶劣C.存在严重的滞后性D.失败有其必然因素D[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掌心红润、十指无重茧者”不一定是知识分子,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其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滥杀无辜,激化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所以说其最终失败有必然因素,故选D项;B项是现象描述,C项是现象出现的原因,故排除B、C两项。]5.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推进了国内统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和谈条件,推选袁世凯建立北京政府,中国实现暂时的稳定与统一。由此可知立宪派()A.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化而来B.意在建立民主以实现君主立宪C.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D.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D[从材料信息看,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的活动有利于中国实现暂时的稳定与统一,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A、B两项,故排除;从材料信息看,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不利于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故C项错误。]6.(2019·德州二模)1912年5月,有记者问孙中山:“先生让总统之位与袁世凯,是由于个人之意乎?抑以为如此更换更有益于国家乎?”得到的答复是:“两者皆是,因袁君鼓动共和久矣。”孙中山的答复旨在说明()A.政治妥协的必要性B.袁世凯变为共和派C.军事斗争的残酷性D.资产阶级的软弱性A[题干中孙中山的答复意味着其让位给袁世凯,既有利于国家也是出于个人意愿,是为了尽快实现民主共和的目标,故A项正确;袁世凯是北洋军阀的代表,且后来复辟帝制,未转化为共和派,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军事斗争,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但孙中山的答复体现不出这一点,故D项错误。]7.(2019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