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表述技法及注意事项202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表述技法及注意事项现代文阅读的主观表述题,在审准题目要求,找准信息所在的有效区间之后,最后的一环答案表述,是最关键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2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表述技法及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一般采用下列方法:1、摘录法即直接用文段的中心作为答案。一般情况下,中心句常在段首或段尾,文体不同,中心句的表达方式也不同。采用这种方法,应当注意的是对文章结构和中心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时需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从而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2、摘要法即选用文中的关键词句,删繁去冗,使概括的语句简明、准确。采用这种方法,应当注意的是在审准题目要求,确定好答案所在文中的范围之后,能够准确把握符合题目要求而又含义深刻的词句。3、归纳法即要求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一定要思路清晰、用语准确、抓住要点。这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最常用、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出错的一种方法。从2003年全国卷高考阅卷情况来看,有必要提醒新一届考生注意避免以下几种错误:(1)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概括内容要点时常犯的错误,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分析好题目在文中对应材料的要点有几个,做到全面而准确。(2)机械“复述”机械“复述”,也是概括要点时常犯的错误。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根据要求“筛选”出内容要点以后,对其进一步“整合”,组织成答案。(3)概括架空总结:概括架空,也是概括要点时易犯的错误,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审明题目要求,回答做到具体实在。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1.记叙文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3.叙述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4.记叙线索:(1)以时间为线索(2)以事件为线索(3)以某物为线索(4)以某人为线索(5)以见闻为线索(6)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7)以感情为线索。有的文章不止有一条线索,线索有主线、副线之分;有明线、暗线之分。5.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6.记叙文的详略: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人物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也可以进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间接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其它人物的言行、心理或者环境来表现主人公。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③深化主题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⑤感染读者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8.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1)过渡作用:承上启下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②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③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2)照应分析文章的照应,要做到四看:①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②看开头与结尾照应③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④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9.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中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语语的含义。(2)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3)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10.理解句子的含义(1)文章开头段(句)的作用可能有: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话题)、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2)文章结尾段(句)的作用可能有: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等;(3)文章中间段(句)的作用可能有: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作用。(以上三种题型回答时格式为:在内容上,起到---------的作用;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11.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①象征;②对比;③衬托(人物);④烘托(气氛);⑤伏笔/铺垫;⑥照应/呼应;⑦扬抑(欲……先……);⑧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⑨悬念;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