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考语文全国卷现代文阅读Ⅱ高考新题型特点近几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阅读题每年都在悄然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一则是体现了命题者在落实新课标新理念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二则“命题的变化趋势必然对教学产生或明显或潜在的影响”,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一、归类整合题型,把握试题特点研读近五年全国卷现代文阅读Ⅱ的阅读题后,发现在选材上现代文阅读Ⅱ突破了原先囿于单一文本的考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群文阅读考查形式。往前溯源,群文阅读的考查始于八省联考卷金克木先生的《国文教员》及其自评文段。尔后落地,“2021年新高考Ⅱ卷现代文阅读Ⅱ选用的是废名的散文《放猖》和其自传小说《莫须有先生教国语》,形成了‘散文+自传小说’的群文考查样式”;2022年全国甲卷现代文阅读Ⅱ选用的是王愿坚的小说《支队政委(节选)》和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纪实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形成了“小说+纪实作品”的群文考查样式。而在单一文本的命题中也体现出群文阅读的影子,2019年全国卷Ⅰ现代文阅读Ⅱ选用的是鲁迅《故事新编》中的《理水(节选)》一文,考查“故事”与“新编”的联结;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则沿袭了《理水》的故事新编的文本样式,切口更小,改编历史故事中人物的身份又推陈出新。二者皆以史实为叙述框架和历史背景,但在艺术手法上各有风格地重塑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来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基于群文阅读的选材特点,命题也相应出现新格局,两种新题型应运而生。一种新题型是比较类题型:或是比较同一内容不同文体之间创造出的艺术效果差异,如2022年全国甲卷第九题;或是比较同一内容改写前后的艺术效果差异,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九题和2019年全国卷Ⅰ第九题。另一种新题型是“命题人把中外某个文学理论、某种文艺思潮或者某位名人的观点嵌入题干,把它们作为理论支架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从而要求学生‘据理解文’”,以此强化理论与创作的互证。互证类题型可分为两种,一种如2020年全国卷Ⅰ第九题,试题要求根据某一理论主张分析另一文本中的现象及艺术效果,即“以文释理”;另一种试题则要求结合某一文本中的现象阐释说明某一理论主张,即“为理找佐证”,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第九题。上述试题的考查形式体现了命题上的探索和突破,也反映了全国卷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Ⅱ对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的落实,为备考策略以及教学改革指引方向。二、转换命题语言,聚焦考查目标“传统”的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方式,往往涉及人物形象的解读、赏析划线句、分析某一情节或标题的作用、鉴赏某一艺术手法等,考查目标较为单一。与此同时,在备考中也形成了针对性强的“答题模板”和“答题术语”,运用这些“公式”就能得到可观的分数。而全国卷现代文Ⅱ中新题型的出现,原先的“答题模板”和“答题术语”纷纷失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模”。究其原因在于其命题形式的新颖及考查目标的综合多维。基于这一事实,为深入理解命题者的命题意图,笔者引导学生转换以上五道新题型的命题语言,以期破除陌生化试题,明确考查目标。解析:这道题属双文本交互的题目,考查文体特征及表现手法。首先在宏观上明确两个文本各自的文体特点,能够区分小说与纪实作品的不同文体特征;其次在微观上能从人物塑造手法、情节内容、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二者的差异。转换命题语言:①明确文本一和文本二分别属于什么文体;②二者在人物塑造手法、情节内容、表达方式等艺术手法上有何差异解析:本题在题干中告知原版“渔夫拒剑”的故事,冯至的改写属于“故事新编”。其涉及到两个重点,一是比较改写前后因人物身份、渡人目的、结局的不同塑造出的不同渔夫形象特征。原故事中的渔夫侠肝义胆,主旨较为单一,而冯至的改写产生了更多元的解读;二是探究改写带来的“文学效果”,作为次要人物的渔夫,在改编之后,对主人公形象、小说的主旨、表现手法及文化内涵等都产生影响。转换命题语言:①对比改写前后的两种不同渔夫形象;②改写后的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情节发展、叙述节奏、表现手法、主题意蕴等有何作用?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能力。“用文本二的莫须有先生的‘教’到文本一‘我’的写,从教师的理论到学生的实践,多重设题,从而让考生对文本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对作者的写作角度也有更多层次的认知。”首先明确题干中“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的内涵,是要明了小孩子的生活现状和喜怒哀乐。其次关注创作过程,应从创作的选材、写作的口吻、创作的心理等角度来呈现创作过程。作者将原本严肃、庄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