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目录前言第一章合作背景第一节发展基础第二节重大意义第二章总体思路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战略定位第四节发展目标第三章空间布局第一节建设“两横两纵”发展轴第二节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第三节构建次区域合作圈第四章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第一节共同完善综合运输体系第二节增强能源保障能力第三节推动水利工程共建第四节统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第五章加强产业分工协作第一节协同发展现代农业第二节联合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第三节合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第四节共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第六章促进生态环境共建第一节推进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第二节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第三节提高资源利用水平第七章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第一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第二节共建科技创新体系第三节促进医疗卫生和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第四节推动就业、人才和社会保障合作第五节加强区域社会管理第八章协同推进改革开放第一节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第二节构建多层次开放合作格局第九章保障措施第一节完善有关政策第二节强化组织实施前言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以下简称“黄河金三角”)位于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地带的黄河沿岸,包括运城市、临汾市、渭南市和三门峡市(以下简称“三省四市”),面积5.78万平方公里,2013年末总人口1721万,地区生产总值4917亿元,分别占三省总和的10.9%、9.5%和8.1%。黄河金三角处于我国中西部接合带和欧亚大陆桥重要地段,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自1986年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成立以来,三省四市积极探索实践,加强交流合作,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区域联动发展、一体化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为进一步深化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推动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精神编制本规划,用于指导和推动今后一个时期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联动与一体化发展。规划期为2014至2025年。第一章合作背景第一节发展基础黄河金三角区位优势独特,承东启西、连通南北,铁路线纵横交错、公路网四通八达,初步形成了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和区域内1小时经济圈。资源优势明显,铝、镁、钼、铜、黄金、芒硝等矿产资源储量较大,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土地和水资源丰富,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产业发展基础较好,苹果产量、浓缩果汁产能分别约占全国的25%和75%,形成了以煤及煤化工、电力、有色金属等能源原材料生产,以及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合作发展具备良好条件,四市长期以来经济联系紧密,产业关联度高,特别是近年着眼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建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基地,深化社会事业合作,区域合作机制初步建立,联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目前,黄河金三角合作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仍未解决,资源要素跨区域整合难度大;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任务艰巨,统筹协调比较困难;地区封锁和行政壁垒仍然存在,一体化发展障碍较多;区域合作缺乏制度规范,体制和机制亟待完善。第二节重大意义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开放战略加快推进,进一步推动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有利于整合资源要素、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分工和城镇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有利于加强黄河中游综合治理,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为全国大江大河跨区域综合治理积累经验;有利于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打破行政界限和地区封锁,探索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发展新途径和新模式;有利于探索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推动形成中西部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新格局,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二章总体思路第一节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目标,以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协调区际利益关系为重点,以共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抓手,着力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力加强产业分工协作,着力促进生态环境共建,着力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和协调发展水平,努力把黄河金三角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欠发达地区实现一体化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示范区。第二节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推动。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构筑区域开放合作平台,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区域内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