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昼夜交替》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设计,既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教材分析:《地球上的一天》这一单元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领域里有关“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二: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的具体内容标准编写的。本单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领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地球的秘密,使学生不仅要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周期为一天,需要24小时,而且还要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的认识历程,以及昼夜温度变化的原因和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本单元中共有四个研究主题,即《昼夜交替》《谁先看到日出》《昼夜温度的变化》《一天中的动植物》,在编排上按照“研究地球的运动方式——研究自转方向——探究昼夜温差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的思路,逐步走向深入。由于这些研究内容并不是学生能够通过做实验直接获得的,而是需要学生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去间接获取,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大胆地去假设,经历“提出假设—否定假设——再提出假设”的过程。-1-《昼夜交替》一课主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假设、验证”中,经历一次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过程,认识到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24小时。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借助实验器材模拟实验→推测诸多现象中哪种情况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最大→分析得出引起“昼夜交替”现象的真正原因。设计理念分析:新课标强调要以培养小学生以科学素质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努力摆脱过于以知识为中心的旧有教学模式。本课教学内容为地球与空间部分的知识,这部分的知识是远离儿童身边的事物,学生学习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空间观念的建立主要靠想象、推理等间接手段,而不是直接观察。基于这些,教学设计一是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模拟实验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手段进一步强化认知。这种常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大大地降低了学生探究知识的难度。二是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运动是无法直接观察的,教师自制了“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教具来做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在科学活动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科学素质。学生情况分析: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组成,对地球的运动也有初步认识。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模糊的宇宙观,已经知道月亮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等天文知识。学生对-2-“昼夜交替”现象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对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知识也有所接触,但由于学生受年龄、知识水平等方面限制,学生空间想象力存在不足、宇宙空间概念也有待建立,在不断的“假设、验证”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目标:1.知道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2.通过让学生体验人类探究“昼夜交替”自然现象成因的历程,培养学生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猜想和假设的能力。3.通过让学生借助实验器材模拟出“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能力。4.通过让学生了解哥白尼等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从小树立为科学奋斗的理想。教学重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昼夜交替”模拟实验教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3-1.观看“同一个地方的白天和黑夜两幅图片”,初步了解“昼夜”现象(1)提问:我们先来看两幅图片,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这两幅图片主要的区别是什么?(2)简要介绍“什么是昼,什么是夜”。2.播放视频,引入课题(1)提问:一昼夜有多长?昼夜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2)(播放“昼夜交替”视频)我们再来看一段视频,观察昼夜现象还有哪些特点?(3)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出“昼夜交替”现象,并宣布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昼夜为什么会交替?”这个科学问题。【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同一个地方的白天和黑夜两幅图片”和“昼夜交替”现象视频,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二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昼夜交替”自然现象的浓厚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探究活动中。】二、模拟实验研究“昼夜交替”现象1.猜想太阳和地球之间怎样运动会引起昼夜交替现象(1)引导学生分析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与哪些天体有关。(2)太阳和地球之间怎样运动才能使白天和黑夜轮流出现,产生昼夜交替现象?-4-学生分小组讨论,依据生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