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五篇辅助检查1842年法国生理学家Mattencci观察到鸽子心脏产生电流,这是心脏电活动的最早发现1856年Kolliker和Muller对蛙心的研究证实了心脏电活动与心脏收缩有关(兴奋-收缩偶联)1887年英国生理学家Waller首次从人体表描记出人心电活动图形1895年荷兰生理学家、医学家Einthoven命名了心电周期中的P、Q、R、S、T各个波群1905~1906年,Einthoven设计出双极肢体导联Ⅰ、Ⅱ、Ⅲ1924,WillemEinthovenwinstheNobelprizeforinventingtheelectrocardiography1945年,Lengere等首次记录心内心电图。1956年,Holter发明24小时动态心电图。1960年,Giraud等首先记录希氏束电图。60年代,V3R~V4R、V7~V9。1971年,Wellens开始心内程序刺激(电生理时代开始)。1973年,Strauss记录心内晚电位。1973年,Cranefield提出触发激动的概念。1978年,Cramer记录出窦房结电图。1981年,Simson记录体表晚电位。80年代初,同步3导、6导心电图。80年代中,同步12导联心电图。黄宛教授心电机历史回顾心电机历史回顾一、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心脏循环系统1516CompanyLogo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房结,兴奋心房的同时,沿结间束传至房室结,经生理性延迟后,沿希氏束→左、右束支→Purkinje纤维网顺序传导,最后兴奋心室。先后有序的电激动的传导,引起一系列电位变化,形成心电图上相应的波段。先后有序的电激动的传导,引起一系列电位变化,形成心电图上相应的波段。1.心电图中有哪些波段组成?PR段(实为PQ段):从P波终点至QRS波群起点的波段,反映房室交界区、希氏束及束支激动所产生的电位变化。通常以此段为基线水平。PR间期:P波+PR段,从P波起点至QRS波群起点,反映从窦房结发出后经心房、房室交界、房室束、束支及浦肯野纤维网传到心室肌所需要的时间。ST段:从QRS波群终点至T波的起点的线段,反映心室缓慢复极的过程。T波:反映心室快速复极的电位和时间变化。QT间期:从QRS起点至T波终点的间距,为左右心室除极与复极全过程的时间。除极、复极与ECG各波段的关系CompanyLogoR波:首先出现的位于参考水平线以上的正向波Q波:R波之前的负向波S波:R波之后的负向波3637PPCompanyLogo三、心电图的导联体系三、心电图的导联体系(一)常规12导联体系标准双极导联的电极位置及正负极连接方式标准双极导联的电极位置及正负极连接方式标准双极导联的电极位置及正负极连接方式把左右上肢和左下肢的3个电极各通过5000Ω的高电阻连接到一点,此点的电位接近于零,称为中心电端。中心电端连接心电图机的负极,构成无关电极。分别接于左、右上肢与左下肢的探查电极连接心电机正极。改进,去除该肢体与中心电端连接,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电极位置及电极连接方式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电极位置及电极连接方式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电极位置及电极连接方式54锁骨中线胸导联的附加导联5758(二)导联轴在每一个标准导联正负极间均可画出一假想的直线,称为导联轴。为便于表明6个导联轴之间的方向关系,将Ⅰ、Ⅱ、Ⅲ导联的导联轴平行移动,使之与aVR、aVL、aVF的导联轴一并通过坐标图的轴中心点,便构成额面六轴系统。此坐标系统采用±180°的角度标志。以左侧为0°,顺钟向的角度为正,逆钟向者为负。每个导联从中心点被分为正负两半,每个相邻导联间的夹角为30°。对此测定心脏额面心电轴颇有帮助。66+68O在每一心动周期中,心房除极、心室除极及心室复极产生的瞬间综合心电向量构成了3个空间向量环。不同部位QRS波形态的形成727374额面第二次投影:额面心电向量环投影在额面各肢体导联,描记出各肢体导联的心电图。横面心电向量环投影在横面各肢体导联,描记出各胸导联的心电图。aVRaVRV1+V1V2导联正电位端面积仍小于负电位端,T环位正电位端,心电图为rS型、T波直立。V1V3导联正电位端面积大于负电位端,T环位正电位端,心电图为RS型,但R>S、T波直立。V4V4导联正电位端面积大于负电位端,T环位正电位端,心电图为QRS型,但R>S、T波直立。V1V5导联初始及终末端未负电位端,其他大部面积是正电位端,心电图为qRs影,T波正电位端而波直立。V1V6导联初始及终末端未负电位端,其他大部面积是正电位端,心电图为qRs影,T波正电位端而波直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