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地层压力、地层温度,是开发油气田的能量,也是油气田开发中重要的基础参数,决定着:第五章地层压力和地层温度第一节地层压力2、上覆岩层压力★4、地层压力--作用于岩层孔隙空间内流体上的压力。★又称孔隙流体压力,常用Pf表示。含油气区内,地层压力被称为油层压力或气层压力。7、地层压力的来源二、原始油层压力研究1、原始油层压力及其分布原始油层压力分布示意图油水界面原始地层压力=1井原始地层压力+1井底至油水界面水柱产生压力原始油层压力分布示意图原始油层压力分布示意图原始油层压力在背斜构造油藏上的分布特点:★2、原始油层压力的确定方法⑵压力梯度法--具有统一水动力系统的油气藏,其压力梯度值为常数--即地层压力与油气层埋深呈直线关系。因此,实测不同海拔的原始地层压力→作出压力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关系曲线(直线)→对新钻井,只要准确测得深度,可根据关系曲线查得该井的原始地层压力。压力与深度关系曲线(据B·A·特哈斯托维,1975)⑶计算法--对于新勘探或新开发油气藏3、原始油层压力等压图的编制与应用⑵原始油层压力等压图的应用--主要有4个方面某油田原始油层压力等压图▲原始油层压力与饱和压力的差值越大,→油层的弹性能量就越大,→排出的流体量也就越多。第一节地层压力1、目前油层压力及其分布⑴单井生产时油层静止压力的分布⑵多井生产时油层静止压力的分布2、油层静止压力等压图的编制目前油层压力--指油藏投入开发后某一时期的地层压力。又分为油层静止压力和井底流动压力。★平面径向流渗流场示意图从供给边界到井底,地层中的压力降落过程按对数关系分布。空间形态上形似漏斗,习惯上称“压降漏斗”。多口井同时生产时产生相互干扰。此时,任意一点的压力是油层上各井(产油井、注水井)在该处所引起压力的叠加。2、油层静止压力等压图的编制—一般了解我国某油藏某一时期油层静止压力等压图第一节地层压力1、油层折算压力的概念⑵折算压力:指测点相对于某一基准面的压力,数值上等于由测压面到折算基准面的水柱高度所产生的压力---指折算压头产生的压力,可用静水压力公式导出。两口井,钻遇油层顶部海拔-380m、-470m。经过一段时间开采后,关井测得1井的油层静止压力=2.82㎫,2井油层静止压力=3.25㎫。求:两口井此时的折算压头。原油密度=0.8×103㎏/㎥。油藏中流体流动方向:从南、北两翼向轴部及东、西两端A)更直观、准确地反映油藏的开采动态及地下流体的流动状况--由折算压力高处向折算压力低处流动;第一节地层压力(一)异常地层压力的概念压力系数--指实测地层压力(Pf)与同一深度静水压力PH的比值,可用αP来表示:★(二)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分析1、成岩作用。成岩过程中造成高压异常的主要因素有:2、热力作用和生化作用剥蚀作用常常引起地形起伏甚大,而测压面的位置未变,于是测压面与地面的高低关系可能因地而异,造成A、B两个油藏分别出现压力过剩与压力不足的现象。在一些高原地区,河流侵蚀形成深山峡谷,泄水区海拔很低,测压面横穿圈闭,导致油藏内地层压力非常低。---不均衡侵蚀→侧压面变化▲发生断裂,切断油藏与供水区联系;且由于剥蚀作用使油藏埋深变小,油藏中保持原来压力值,造成高压异常;对于岩性遮挡油藏:原来埋藏较深,具有较大的压力。断裂作用→岩性油藏上升,保持原始压力形成高压异常断裂作用→岩性油藏下沉,保持原始压力形成低压异常断裂勾通深部高压气藏所形成的浅部油层高压异常示意图在不均衡压力作用下,塑性岩层发生侵入、刺穿作用,使上覆一些软的页岩和固结的砂层发生挤压与断裂变动,从而减少孔隙容积,使其中流体压力增大而形成高压异常。流体密度差形成异常地层压力在粘土或页岩地层两侧液体的含盐浓度不同时,浓度低的液体以粘土或页岩作半渗透膜,向浓度高液体渗流,而产生渗析压力。在封闭的地质环境中,形成高压异常。(三)异常地层压力预测方法异常地层压力预测方法:---预测砂/泥岩剖面异常地层压力方法1、地震勘探法在尚未钻探地区,利用地震勘探法:※可确定异常压力过渡带的层位与顶部位置,※获得钻探目的层的压力数据,为探井设计提供依据。⑴电阻率测井以纯页岩井段的电阻率对数值1gRsh为横坐标,以相应井深为纵坐标,将页岩电阻率数据按相应深度点投点→获得一散点图→回归分析求出lgRsh与井深的关系曲线,曲线上开始偏离正常趋势线的位置即为高压异常过渡带顶部位置。右图中,高异常地层压力过渡带顶部大约在4038.6m处。声波时差与深度关系曲线预测方法与电阻率测井或声波测井相同。右图两条曲线均较清晰地反映出高异常地层压力过渡带的顶面约在3352.8m处,这两种资料所得结果吻合较好。具体应用时,应尽可能选用多种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和其它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相互验证,以获得较可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