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冠疫情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应对一、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21世纪以来,中国先后经历过数次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危机,它们对经济社会运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其中,2003年SARS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特别是短期冲击幅度最大,也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存在更大的相似性。因此,通过与SARS疫情进行初步比较来预估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经济影响规模,不失为一种最为直观的方法。但总体来看,从此次疫情的内在特征,到疫情爆发所处的国内外环境都凸显着有别于以往危机的特征,历史经验虽具有重要参照借鉴价值,但难以凭此客观评估当下疫情的实际经济影响。由此,有必要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及其影响经济的特殊性进行剖析,从而更全面、客观地分析其对经济领域各层面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损失。(一)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特殊性从疫情发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并面临着奋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的重要任务;同时,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抬头、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贸易体系改革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不确定性相互叠加,使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愈发复杂严峻。当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无疑是对中国现阶段风险承受能力有限的经济系统的极大外部冲击。但与经济体内生动因引发的经济危机不同,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作为影响经济运行的外部因素,不足以构成对经济发展整体态势的主导性影响。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国内生产总值(GDP)已占世界的16%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并有着足以抵抗各种外部冲击的经济韧性、潜力与活力,中国经济动力澎湃,其奔腾向前之势绝非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飘风骤雨所能动摇。再加上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因此,即使疫情在短期内、阶段性地引发经济的波动,但终不会成为常态。从疫情波及范围来看,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扩散和波及区域在中国是空前广泛的,疫情在短时间内以湖北为中心扩散至全国。为控制疫情,武汉采取整座城市隔离、31个省(区、市)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但由此产生的经济成本及造成的经济冲击也必然是全国性的。一方面,深度推进防疫工作面临巨大压力,疫情及其防控对企业复工和劳动力就业造成极大困难;另一方面,此次疫情确诊患者超过100人的地区已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经济活跃和发达的地区,疫情对这些地区第三产业、居民消费以及地方政府财政等方面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将更为严峻,对经济的短期拖累也更为明显。从疫情影响程度来看,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具有可变性和差异性。可变性集中体现在防疫政策对疫情经济影响的调节和控制。与自然灾害对当下财富造成损害不同,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程度除了与经济系统内外部环境及其抗冲击能力相关外,还直接取决于疫情的传播速度、扩散情况和防控效果,短期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能够相应地降低经济损害,反之,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将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同时,如不注重对疫情控制后恢复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规划,疫情爆发对人们造成的心理冲击和悲观预期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失,那么疫情对经济的滞后影响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客观分析疫情的经济影响需要将政策对疫情的应对同时纳入考量范围。而疫情对经济影响的差异性表现为其对经济中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更具体的则是在当前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条件下,疫情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不仅会有短期和长期、直接和间接影响之分,还有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差异。(二)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的直接损失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大规模爆发对经济造成的直接损失主要来自于其对供给和需求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公共部门为疫情诊疗及检疫、预防而负担的成本,但因总供给和总需求影响整个宏观经济领域运行,加之财政对缓解疫情冲击所具有的政策空间,疫情对财政预算的影响相对有限。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直接成本花费巨大。截至2020年3月18日,在全国80928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确诊感染者中,已累计治愈出院70420人,排查追踪密切接触者近69万人,如此庞大数字的背后是从中央到地方为此投入的巨额资金。财政部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的数据显示,自疫情发生以来至2月13日,各级财政投入805.5亿,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72.9亿元。加上各地和军队抽调上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购买防控新冠病毒肺炎所需的医疗和医药设备、新建和征用隔离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