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课堂德育的三主体结构论课堂德育的三主体结构一经过研究我们认为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双主体的线型结构而是一个三主体的立体结构是教师、学生个体和班级集体这个主体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协同运作。在最高层面上教师居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基础层面上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发挥着主动作用在中间层面上班级集体既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对班级成员实施教育的主体发挥着主力作用。课堂教学的三主体结构规定并规范着课堂德育的结构和运作模式。班级集体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是班级授课制的必然产物。集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走进课堂开拓了广阔的心理空间将教学活动置于一个生动的社会心理环境之中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新的活力。与个别化教学相比个主体在人际关系、心理和行为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教师方面人际关系。教师教学和交往的对象不只是个别学生主要是班级集体师生之间的那种单一的线型关系已退居次要地位。教师心理。教师心理上产生一种新的内在需要即期望集体能以良好的风气对班级成员施加积极影响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行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将以整个集体的实际需要为目标个别化的反馈调节只是集体教学的补充。二学生方面人际关系。学生交往的空间和内容得以扩展不仅有同教师的纵向交往同时还有同集体的横向交往。学生心理。学生普遍产生对班级的归属感、义务感和寻求尊重的欲望这种情感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他们学习活动的内驱力。学生行为。学生的课堂行为不仅要受到教师的直接调控同时要受到集体规范的间接影响。三集体方面人际关系。集体参与教学活动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单位接受着教师的教育并且通过学生之间的交往影响班级成员同时也发展自身。集体心理。集体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班级成员认同的信念、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集体行为。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在铸造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也塑造着学生的个性。面对班级教学的三主体结构教师在实践中坚持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已成为一种必然。运用这一原则的实践模式就是在教育学生个体的同时也教育集体在教育集体的同时也教育学生个体。具体操作是在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注意强化其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传播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对集体进行教育的时候注意强调集体主义精神良好班风、学风、考风的道德价值和每个成员为实现集体的教学目标应做出的努力。实践表明只有正确地处理班级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整体控制与个别化的调节反馈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学三主体的协同运作。二集体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实施集体教育的主体。哲学研究认为实践的主体因其不同的社会结构可以划分为种形式即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集团主体是指以一定的集体、团体、群体形式进行实践活动时所形成的主体”。集体作为集团性主体在实施集体教育实践中发挥着主力作用具体表现在其吸引、推动、协调、激励班级成员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所发挥的能动作用不是任何一个教师和少数学生领袖所能代替的。这种主力作用本身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就是集体力”。我们的研究表明这种集体力是由集体自身创造出的凝聚力、驱动力和同化力结合而成的。凝聚力。这是指集体对其成员产生的一种吸引力或向心力。这种凝聚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它能满足多数成员的多种心理需要如求知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成就的需要和创造的需要等等。驱动力。这是促进集体发展和班级成员个性发展的内动力。它主要是通过集体目标的激励、舆论的推动、社会助长、榜样示范、人际之间的互动等发挥作用产生驱动效应。同化力。这主要是指集体的良好班风对消极因素具有一种转化作用也是精神生命体具有的“吐故纳新”的机制。集体正是通过无形的群体压力、模仿、暗示、认同、感染、从众等心理现象使同学们潜移默化地受到陶冶使集体的期望、信念、规范、价值观逐渐内化为班级成员的人格结构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产生同化效应。在教育实践中凝聚力、驱动力和同化力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也是集体所以能发挥主体作用的内在的心理机制。正是由于集体的积极参与和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从而使得课堂教学产生两种主要的功能认识功能。同学之间的交往特别是合作型的交往不仅可以使学生间不同的智慧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认知网络得到“互补”而且能促进他们的道德感的加强。社会化功能。实践表明班级学生人际之间的关系和交往方式归根结底是其社会关系类型结构和班级文化的反映。班级文化作为班级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的总和对学生的社会观点、社会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发展都具有强烈的影响。正是由于集体在教学中具有认识功能和社会化功能所以当今的课堂教学改革才产生了许多力求发挥这两种功能的教学模式如“非指导性教学”、“合作教育学”、“探究发现教学”、“社交教学法”等。班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