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哈贝马斯语言哲学思想研究1.1选题及价值1.1.1选题原因作为公认的“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1929—)作为世界著名思想家,哈贝马斯的生平简介可谓多如牛毛,尤其是1994年荣休以前的著述与经历更是尽人皆知。相关生平传记可参阅:(1)[美]皮塞.哈柏玛斯[M].廖仁义,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2)[英]威廉姆•奥斯维特.哈贝马斯[M].沈亚生,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3)[德]霍尔斯特.哈贝马斯传[M].章国锋,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4)[日]中冈成文.哈贝马斯:交往行为[M].王屏,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2001.(5)[美]莱斯利•A.豪.哈贝马斯[M].陈志刚,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6)[德]霍斯特.哈贝马斯[M].鲁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英]芬利森.哈贝马斯[M].邵志军,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8)余灵灵.哈贝马斯传[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9)陈勋武.哈贝马斯评传[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10)艾四林.哈贝马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1)曹卫东.曹卫东讲哈贝马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M].郭官义,李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译者前言:哈贝马斯的生平)(13)龚群.道德乌托邦的重构:哈贝马斯交往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导论:生平及著述)但我们对哈贝马斯退休之后的信息知之不多。这里简单提及几点:(1)1996年6月,哈贝马斯应邀访问香港,第一次与汉语世界建立联系。(2)1998年6月,在“布兰特之家”论坛发表了题为《后民族格局与民主的未来》的报告。(3)2001年4月,哈贝马斯访问中国大陆。(4)2001年10月,荣获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德国书业和平奖”。(5)2004年荣膺日本京都奖。另外,最近有一个关于哈贝马斯的小花絮。据《中华读书报》2010年2月10日报道,有人在twitter上以“@JHabermas”之名连续发文,纵论网络草根所代表的平民主义新浪潮对独裁政体之审查制度的有力破坏。此账号短时间内跟随者逾七千,世界哲学界为之神魂颠倒。后经记者与哈贝马斯本人求证,哈贝马斯否认了自己正在使用新潮网络工具twitter。随后“@JHabermas”立刻道歉,随后注销了账号,从网上消失了。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其理论震撼力波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语言学、解释学、历史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哈贝马斯之所以成为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不仅在于其论著数量之多,其论题之广,以及其论证逻辑的严谨和思想的深度,而且还在于,其涉及的学科领域之跨度——他的哲学理论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了历史学、语言学、大众传播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是他同时代的哲学同行们所难以相对的。”龚群.道德乌托邦的重构:哈贝马斯交往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因此,彼得·威尔比(PeterWilby)将其赞为“当代的黑格尔”和“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PeterWilby.HabermasandtheLanguageoftheModernState[J].NewSociety,1979,47(859),p.667.。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对这位世界级思想大师的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不可计数。就我国学界来看,自1979年,国内第一篇关于哈贝马斯的简介赵鑫珊.哈贝马斯简介[J].哲学译丛,1979,(1):49.开始,哈贝马斯研究在我国学界悄然兴起,经过世纪之初的哈贝马斯访华的催化发酵,“哈贝马斯现象”BlitzMark.TheHabermasphenomenon[J].PublicInterest,1983,(71):117—124.在中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大量研究文献的涌现显示了哈贝马斯研究的繁华景象。时至今日,热度依然不减。哈贝马斯还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典型人物之一,因此我决定以哈贝马斯为核心作一项个性化专题研究。选择以哈贝马斯的语言哲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哈贝马斯语言哲学思想研究的重要性。关于哈贝马斯的研究,其重点一般都放在具有实质性思想的部分。例如交往行为理论、法哲学理论、现代性理论、话语伦理学理论等。这种研究路向在理论探究的初始阶段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哈贝马斯上述思想如何可能的问题在初始阶段更为重要。哈贝马斯思想得以成立的基础就是他的语言哲学思想,没有他对语言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