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浅谈中国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文字未形成之前就有了绘画的萌芽。史前文化及整个中国文化的灿烂历史都与绘画息息相关。中国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渐趋成就。山水、花鸟至隋唐已形成独立的画科。五代、两宋流派竟出,水墨画盛行,山水画蔚然成为大科。文人画唐代兴起,宋代已发展至元代大兴,画风趋向写意;明清和近代既有发展并且日益侧重意达畅神。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时期,先后受到佛教绘画艺术及西方艺术的影响。中国画在世界画坛独树一帜,是相对独立的一种绘画体系,它植根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产物。下面将通过部分典型的中国哲学思想来了解中国画的美学思想基础。气论-----中国哲学重视对人生的探讨,对生命的研究,孔子的“逝者如斯夫”即是对宇宙天地万物的认识,也是对人生的感悟。荀子的“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肯定了生命的价值。而生命在中国哲学气论中又认为是“气”之聚成。庄子言“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为生,散而则死。”(《庄子·知北游》)宋代张载也强调“生”气之聚,“死”气之散。同时他还认为“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途,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参两》),则进一步阐述“气”之变的规律性,把“气”和“理”结合起来。民族的哲学影响着民族的艺术。刘解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写气图貌”.这就是说艺术作品不仅要描写各种物象,而且要灌注作为宇宙事物的本体和生命的“气”。王微的《画叙》中说,“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这就是要画家写“气”,表现宇宙之生命本体。南朝的谢赫提出“气韵生动”(《古画品录》),这里的“气韵”实指画面的元气,它来自宇宙之元气与画家之元气的融合,这种画面的元气才是艺术的生命。逆起—《易经》中早有“无往不复”这个关于辩证法的著名观点,艺术家很早就注意到这个哲学思想,于是线条在运用中便有“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的用笔美学。米莆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用哲学观点来概括艺术经验指导书法创作,提出“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两句脍炙人口的书学格言。行留—《庄子·天下篇》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看似不近情理的话却包含着哲学思想,这就是在动中看出它不动,在时间的过程中看到了它的阶段性,毛泽东说:“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同样,任何艺术离不开动。即使是作为静态艺术的绘画.雕塑也总力图选择包孕的最佳时刻,以暗示“动”的过程。中国画的线条运行,反对“径情一往”,主张动中有停,行中有留。古代的艺术家很早就揭示了这种哲学思想运用到艺术中所产生的美。阴阳—阴阳为中国哲学一对著名的范畴。《易经》是构成阴与阳辩证思维的地方,其阳艾、阴丈即其基础,传统思维将事物中对立的两端、两方面、两部分看作阴阳的对立、变化和统一。阴阳的观念及辩证法则具有极强的渗透力,贯穿到各方面:天阳地阴、日阳月阴、男阳女阴等。中国画也一样具有阴阳之说,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画有阴阳,如横上为阳、下为阴,竖左为阳、右为阴”。线条中的阴阳刚柔,正如老子言:“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的矛盾对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因此作为书画线条本身也应阴阳兼具、辩证得之,如内外、刚柔、缓急、上下、险夷等之间的阴阳平衡。生命-----中国哲学思想注重对生命的探讨,认为山川、人物、花鸟、虫鱼都充满着生命的律动—气韵生动。所谓代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勃莱克)。作为哲学统领下的艺术自然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所以谢赫在六法中把气韵生动放到第一位,把能否表现出生命的律动作为检验艺术品的首要标准那么,要使艺术品具有生命就必然借助笔墨的节律来达到“心灵和自然的完全合一”。“简之又简,譬如为道,损之又损,所得是一片空灵中金刚不灭的精萃,表现着无限的寂静、表示着自然最深最后的结构”。天人合一------儒家思想讲求纲常伦理和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这种思想体现在中国山水画中,表现为山水的画面构图错落有致,整体协调。以原济和尚画的“搜尽奇峰图卷”为例,该画作者以半抽象的形式把自己一生所经历的山川全部集中在一幅图中。图上绘有长城,意味着这一段是取景于北京北部的群山,但画家并非以堆砌的方式集中各地的自然风光,而是汇集了大自然给画家带来的种种精神感受:激励、振奋、坦荡、豪迈。该画构图上,以左半部分山峰为主,着墨较多,在右半部配之以水,右下部点缀少许山丘。整体给人感觉是山峰错落有致,而画纸右半部的水源远流长,似有沿画卷无穷拓展之意。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在这幅画里表现地淋漓尽致。水与山的有机搭配,相辅相成,既有层次,又相得彰益。自心---禅宗主张过而不往,去来任之,是“自心”、“自性”的彻悟,即在瞬间顿悟的过程中发现“自心”、“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