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看“虎妈”.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蔡看“虎妈”.doc

蔡看“虎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蔡看“虎妈”张爱玲有一本文集,名为《张看》,本题采“蔡看”二字,是取其自信也。再者,虎妈本名蔡美儿,与我是本家,虽说虎妈是耶鲁大学的教授,但自称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正因如此,考虑到“一笔写不出两个蔡”,我发表起看法来,也比较方便。报道说虎妈的一本《虎妈战歌》,在美国引起轰动,我以为,这话太过模糊。如你所知,喝正彩是轰动,喝倒彩也是轰动。但根据美国法律,后一种的可能性无疑要大得多。就在前不久,我一个刚定居美国的同事还对我说,为了省钱,他们本想租一间60平方米的房子,却被告知,至少得租80平方米的房子,原因是他们的女儿已满18岁,得有自己的房间。这说明美国政府有点像中国婆婆,事无巨细都要监管到。具体到学校教育,则“尊重”二字就像一面隐形的旗帜,高高飘扬在校园的上空,以致规定老师跟学生说话的时候,必须弯下腰来,以便与孩子平视。像虎妈那样动不动骂女儿是“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允许吃饭等做法,在美国会怎样大跌眼镜,可想而知。又据说,《虎妈战歌》引起了美国教育界关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连《时代》周刊都参与了。对于此,我的看法如下:热闹是真的,谁会不感到震惊呢?但是否称得上“讨论”,实在值得怀疑。众所周知,和钱学森之问一样,虎妈话题其实是一个老话题了。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有心的美国人就曾历时3年,拍过一个纪录片——《两万个小时》,片中如实呈现了3个高中生,分别是中国、印度和美国三个国家的高中生整整3年的主要生活情景。当发现中国学生的学习时间多出美国学生的三分之一,而美国学生却将那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到了社会活动时,美国人惊呼20年后,中国教育将远远超过美国。尴尬的是,这20年间美国本土的诺贝尔奖又多出了26个,我们照例是一个也没有。由前不久英国《泰晤士报》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可以看到,举全国之力的北大排49位,清华排71位。这就是说,我们还是没有一所世界性一流大学。在诸如此类铁的事实面前,我们自己不痛定思痛改进教学方式,却借“轰动”“大讨论”“连《时代》周刊都参与了”等说法聊以自慰,实在奇怪。虎妈口口声声说自己沿袭的是“中国式教育”,对这点我也有疑义。在我看来“苦学”二字并不能代表中国的教育传统,恰恰相反,传统教育中的许多精华在今天依然有着熠熠的生命力。如“温故而知新”强调的是一个“慢”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的是学生主体;“因材施教”强调的是走在孩子的后面。尤值一提的是宋代嵩山书院,当时包括朱熹在内的大学者常带着学生和酒菜到山上去,哪儿风景好,就在哪儿停下来,席地而坐,谈经论道,使学生在“花香不离身左右,鸟语总在耳东西”的氛围中如沐春风,想想多么令人神往!虎妈所说的“中国式教育”,大概是指今天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殊不知,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或者说,恰是应试教育糟蹋了中国式教育中的精华部分,而使多少国人避之唯恐不及,并成为“买美国户口”的重要原因之一。或曰:“虎妈毕竟把女儿送进了哈佛,这就是成功!”然而,这到底是虎妈的成功,还是教育的成功?我以为,正像法庭要考虑犯罪动机一样,教育也要考虑成功过程——过程即目的,此话绝不可等闲视之。在这方面,我相信美国的教师更有发言权,因为他们最重视过程,其恪守的理念是:学校教育即公民教育,学生一旦具备理想的公民素质,成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说实话,这种气象、这种格局,怎不让人佩服到妒忌!其中深入骨髓的人本思想,尤其让人动容。与此相反,虎妈无视光风霁月的人格养成,利用专制(10不准)、外驱力和对未来的功利性许愿,逼迫女儿先失去自我,以便将来打破“富不过三代”的怪圈。此种谬误,一望可知三点:一者,童年是大可珍惜的。一个人没有童年,相当于人生的第一步踩空,所形成的空白终身都无法弥补。这一点,迈克•杰克逊若是泉下有知,应该可以现身说法。二者,成长是有季节的。正像栽树要栽在春天,一个人要想最终走上真(科学)、美(艺术)、善(宗教)的宽阔道路,童年的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至关重要。比方说,童年没有浪漫精神,则终生难有浪漫精神;童年没有英雄气概,则终生难有英雄气概。三者,在人的漫长一生中,加速度远比初速度更重要。虎妈的盲点正是当今教育的盲点:大家过于夸大初速度的重要,且谓之“冲刺”,同时严重忽视加速度——发自肺腑的兴趣、激情和好奇心等——的重要,殊不知恰是后者,堪称人生中最可靠的“助推器”。至于小小年纪就如“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也”的情状,相信每个国人都能就地取材,举出若干事例,这里不说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