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解析版).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2.7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解析版).pdf

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成都市第七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形式或者建筑体系,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基本上是属于砖石结构为主的建筑系统。只有包括日本、朝鲜等邻近地区在内的中国系建筑才以木骨架结构为主。由于木材的寿命有其一定的限度,因此连同建筑的寿命也有其局限。这就是博伊德所谓“年代久远的”中国古建筑出乎意料的稀少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什么中国古建筑主要发展木骨架结构而不像其他体系那样发展砖石承重墙式结构呢?中国古代是同时掌握砖石结构技术的,正如其他的建筑体系同样懂得用木头盖房屋一样。世界上到处都有石头,同样也到处都有树木,当然,有些地方石头多些,有些地方树木多些,木结构的采用问题的产生似乎并不起因于自然环境和地理因素。对于中国发展木骨架结构的建筑有一些学者认为是“木”“石”的有无问题。建筑学家刘致平在《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一书中说:“我国最早发祥的地区——中原等黄土地区,多木材而少佳石,所以石建筑甚少。”但是李约瑟的看法却是“肯定不能说中国没有石头适合建造类似欧洲和西亚那样的巨大建筑物,而只不过是将它们用之于陵墓结构、华表和纪念碑,并且用来修建道路中的行人道、院子和小径”。而在承德避暑山庄内修建的“淡泊敬诚”楠木殿所用的木材,并不是坚持就地取材的原则取在当地,而是由南方千里迢迢地运来的。另一个看法是基于社会经济的理由。建筑师徐敬直在他的英文本《中国建筑》一书中说:“因为人民的生计基本上依靠农业,经济水平很低,因此尽管木结构房屋很容易燃烧,20多个世纪以来仍然极力保留作为普遍使用的建筑方法。”那么,中国古代的经济水平或者说生产力是否低于其他国家呢?肯定不是。另外,也不是只有经济强大的国家和地区才去发展石头建筑的。中国古代曾经有过搬弄石头来建筑房屋的时候。《史记》有“(驺子)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之句。关于“拱券”构造的发明,中国要比西方早,而“拱”的构造正是砖石结构的最主要的技术焦点。大概,中国古建筑发展木结构的体系主要原因就是在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最完善的形式,因此,一切客观条件影响之说都不能成为真正成因的理由,大半都经不起认真地分析。纯粹从建筑技术观点而论,“木”结构的优点正是“石”结构的缺点,“石”结构的优点也正是“木”结构的缺点,但是总的来说,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比起石头建筑就优越得多了,在达到同一要求和效果的前提下,中国建筑是世界上最节省的建筑,也就是说,是最经济的技术方案,尤其在施工时间上,同时代的、同规模的中国建筑比西方建筑不知快了多少倍。因此,即使中国古代有同样足够的石材、足够的劳动力,相信也不会考虑去建造可以存之永世的石头的庞然大物!假如古代的中国人在思想上和西方人一样,认为石头的房屋才是最理想的建筑物,那么,无论当地是否有好的石头,是否有足够的劳动力,权力拥有者们总会千方百计地达到这个目的。历史上不知有过多少长途跋涉运输建筑材料的事情呢。君不见世界上只有一个万里长城么?!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是中国人经历了长期的实践,经过详加分析和比较,最后选择和确认下来的一种建筑形式。中国的历史和西方的历史有一个显著不同的地方,就是中国任何时候都没有发生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一本西方的建筑史其实就是一本神庙和教堂的建筑史。这个问题似乎是中国建筑的发展和西方建筑的发展有原则性分别的基本原因。这个问题涉及古代一个民族对建筑的基本观念要求,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以“神”为中心,也就是所的“人本”“神本”“物本”的文化概念。“神”和“物”都是永恒的,“人”却是“暂时”的,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下自然产生不同的选择态度和方法,在整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坚持木结构的建筑原则与此有很大的关系。敦煌、龙门、云冈等石窟因为是宗教建筑,虽然在形式上和西方建筑的神庙和教堂不一样,但是在性质和内容上就完全相同。它们都是经年累月长期地积累而建成的,因为这种行动完全是基于一种对宗教的热情,人们就乐于长期地去和石头打交道。事实上只有宗教的力量才可以驱使人们去完成那些精巧的石头的艺术巨构,西方如此,中国也一样。在工作量上,中国的石窟寺不比圣·索非亚或者保罗大教堂少到哪儿。可见,不同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由此产生不同的建筑态度、不同的对技术方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