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努力****甲寅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docx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8*《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家三个人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不理解,到成年以后亲自捐献了因病去世的父亲和因车祸丧生的女儿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传统观念的转变和思想认识的升华。当年十四岁的“我”和现在十四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态度,也反映了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后辈所产生的影响。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等重点语句体会句中含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课题“永生的眼睛”的含义。2、认读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认读“辍”,读记“给予、捐赠、酷爱、领悟、辉映、与世长辞、突如其来、栩栩如生、热泪盈眶、才华横溢”等词语理解词语意思。3、理解琳达一家人高尚的精神境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琳达一家人高尚的精神境界2、理解课题“永生的眼睛”的含义。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设计理念: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在一个课时要完成本课的教学,必须将阅读的任务向课前进行适当的延伸,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与能力。在课内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平台,教师给予适当的“读”的引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实现更为有效的阅读对话,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质疑揭题(一)认识眼角膜1、出示眼角膜图片和相关文字。2、学生自由谈感受读了这段文字,你想说什么?(从眼睛的重要性和捐献角膜两方面说。)师小结:在我们周围还有这么多人等待着别人捐献给他们眼角膜,等待着自己的眼睛能够恢复,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3、引出课题:《永生的眼睛》(板书课题)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课题,同学们有哪些疑问呢?生:永生是什么意思?生:眼睛怎样才能得到永生?生: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生: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板书:谁?怎样?为什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导入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第一次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及时归纳学生的问题理出学习的思路。]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理清文中人物的关系,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说说你为课文中的哪个人感到骄傲?(1)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捐赠盲童屡次遵从搂住突如其来热泪盈眶栩栩如生重见天日才华横溢开火车读。(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开火车读词语,火车开到第?组。)教师随机正音,学习多音字“重”。分男女生读。齐读。(2)文中讲到哪几个人,她们之间的关系怎样?(板书:母亲父亲女儿)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讲了什么?(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3)说说你为课文中的谁感到骄傲。(学生自由说)预设1:琳达的妈妈,因为她是家里第一个捐赠眼角膜的人。师:哦,你为琳达妈妈的这种自觉行为感到骄傲。预设2:我为琳达的父亲感到骄傲。因为他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了别人,还说服了琳达。师:是啊,他不仅自己很有爱心,而且还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预设3:温迪,因为她才14岁就懂得要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别人。师:你已经读懂了温迪的爱心。同样是14岁但两个人的态度截然不同。预设4:琳达。因为后来她把她爸爸的角膜捐献出去了。师:你为琳达的改变而感到骄傲。2、琳达一家三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善举呢,文中琳达,她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重点感悟:(母亲)(1)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父亲的话有两层含义:一是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二是如果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这样的死才是有意义的。这句话体现琳达父母善于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1)谈谈你的感受。(找到同一句的说感受)指名学生说。(2)琳达的父亲面对失去母亲悲痛的女儿,面对强烈反对捐献母亲角膜的女儿,他该怎样说这段话,去安慰女儿?(平静)(3)指名学生读(你已经理解了这句话,读句子。)(4)其他同学评价。(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5)指名学生读。(还有谁也想来读一读?)(6)齐读。(听到了父亲语重心长的话语,同学们,一起像琳达的爸爸一样,平静地读一读。)(7)琳达的父亲心中真的平静吗?是啊,哪一个人不为失去亲人而痛苦呢,但作为父亲,他只能压抑住自己的悲痛,平静地去面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安慰14岁的女儿。带着这样的感受,你来读一读这句话。(8)指名学生读。同学们,你们还找到了哪几句?(2)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