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老先生白话解读—《伤寒论》第149条(半夏泻心汤证).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胡希恕老先生白话解读—《伤寒论》第149条(半夏泻心汤证).pdf

胡希恕老先生白话解读—《伤寒论》第149条(半夏泻心汤证).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胡希恕老先生白话解读—《伤寒论》第149条(半夏泻心汤证)华医世界图左*著名中医学家胡希恕老先生《伤寒论》是一本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的一部中医经典,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读懂《伤寒论》,是我们许多临床中医师的必修课。上周末小师妹为大家分享了胡希恕老先生对《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证的解读。今天,小师妹分享的是著名经方家胡希恕老先生对《伤寒论》第149条,半夏泻心汤证的解读,供大家一同学习。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汤者,方用前第二法。“伤寒五六日”,这都是去表内传的时候,起码要传少阳的时候多了。“呕而发热者”,柴胡汤的适应证这方面都得多看。前边讲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是柴胡四症,四个主要的症候。后来又说了,“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我们上面看的“口不欲食”也是一证。这个(条文的)“呕”也是一证,发热不是柴胡汤的(特质),柴胡汤证是往来寒热,可是(本条为)“呕而发热”,柴胡汤是个解热剂,那是柴胡汤证毫无问题。所以“一证便是”也得看全面的问题。我们对于柴胡汤的应用,在这些段落非得熟不可。假如我们在临床上(所见)只是呕,那不是柴胡证。只是呕,小半夏汤证,内里有停饮,可以用小半夏,就是半夏、生姜。如果呕而头痛,这类是吴茱萸(汤)证。“呕而发热”是少阳病,少阳病是阳性热病,那是小柴胡汤证,这个地方非搞清楚不可,这个(条文所述情况)与小柴胡汤就对了。但是“以他药下之”是误治,那么下之后,有的时候病就变,那另当别论了。如果“柴胡证仍在者”,未因误下(而生)变证,而且还是有柴胡证,那还可与柴胡汤。虽然误下之后,这个治法(与小柴胡汤)也不为逆,也是对的。那么服(小柴胡汤)之后呢?“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这句话也不是说小柴胡汤是发汗剂。这个前面咱们讲了,蒸蒸而振,这个人先感觉蒸蒸发热,然后打振颤,就跟战汗的术前驱症就这样子,先蒸蒸然、发热,后来战栗恶寒叫“蒸蒸而振”,随后就出现大汗,病就解了。这说明什么呢?这是瞑眩状态。他要是不吃泻药,开始“呕而发热”(就)与小柴胡汤(是)不会有这个情形的。由于泻后虚,人正伤了,前面也说过,凡是久病或者是正虚较弱,那么药再中病要发瞑眩状态的。瞑眩,当大夫的也得知道,要不然的话就要跑急诊室去了,那一折腾非坏不可。我们遇到的病人已经吃了其他的泻药了,但是还是柴胡证,你就告诉他,你吃这个药兴许有这个情形,但是,要遇着这个(瞑眩状态)你不要害怕,连续吃药就好了,他要是找急救去就坏了。(冯世纶插话:昨天晚上就有一个。昨天吃麻黄汤的。出汗以前,难受得不得了,高烧40度。打了针,汗也出了。)只要是虚人,药要中病常常发生这种情况。所以古人有一句话,“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这是《尚书》上的话。这个地方(发生瞑眩状态则疾病)非好不可,彻底好,这是好事不是坏事。但是病家和医家都得知道,这要是不知道,遇到这个事儿,得了(糟了)!着急了,说这个病人还了得?!这一阵烧了,然后冷成这个样子,出一身大汗,他会寻思(心里说):坏了。这是头一段,第二段也相当重要。第二段说的大陷胸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和柴胡汤证的鉴别法。“若心下满而硬痛者”,心下就是指的胃,硬痛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热结于里,不但硬,而且疼,这就是大陷胸汤证。所以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心下这个部位,只是满,硬满,但是不疼,这是半夏泻心汤证,这是痞。这个为什么也叫痞?半夏泻心汤证本来是人参证,心下痞硬,可是里面也有黄芩、黄连。就(半夏泻心汤证)这个方药咱们来分析,也有邪热内陷的这么一点,也有黄芩、黄连嘛,所以也管它叫做痞,也叫泻心汤。其实它是心下痞硬,是胃虚而邪凑的这么种病,后面有解释,现在我先这么说。柴胡剂,它是胁满,(在)两侧,(而)不是心下。既心下满也由胁牵引到心下,它必胁满,所以才说“柴胡不中与之”。这一句话就说三个方剂的鉴别点:一个心下满硬痛,这是大陷胸汤证。只是心下满而不痛,这是半夏泻心汤证。若是胸胁满,是小柴胡汤证。主要是三个,看起来是两个,其实含义是三个,“柴胡不中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