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火烧云》教案《火烧云》教案合集十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火烧云》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火烧云》教案篇11、读议写颜色的第二段。(1)默读第2段;要求学生说说作者怎样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多和快。(2)教师:作者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那么,我们来试试说说这些颜色。要求学生先用红彤彤金灿灿这种形式来说;现用葡萄灰茄子紫、梨黄这样带比喻的形式来说。(3)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多和快。板书:五颜六色、变化莫测2、读议写形状的第三段(1)默读第3段;要求学生说说作者描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2)教师运用引读法,让学生领悟作者在写马、狗、狮子时,都是先写某一动物出现了,接着写它的样子,最后写它变得模糊了,看不到了。师:出现了生:(接读)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师:(插问)什么样子的?生:(接读)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师:(插问)后来怎么样了?生:(接读)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一条马尾巴可不见了。师:(插问)那么看的人呢?生:(接读)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就变模糊了。(接下去写狗和狮子的两个自然段,也这样引读。)(3)要求学生按自己领悟的课文的写法,先用其他动物如公鸡、老虎、鹰等说说火烧云的形状,再用植物来说火烧云的形状。随即布置回家作业:按上述写法,写一段描写火烧云形状的文字。【分析】这个片段教学中,教师主要运用讲授法。在读议颜色这一段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想像,进行词语训练;读议形状这一段时,则运用引读,先理清描写顺序,再进行想像说话。《火烧云》教案篇21、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2、师:这一段写的是火烧云下去时的情景。作者用自己的'感受来说明火烧云变化实在是太多了。作者怎么说?提示:作者说:一时恍恍惚惚的,觉得像这个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可见,火烧云的变化实在是太多了。3、师:火烧云变化那么多,作者眼睛都看累了,想揉揉眼睛呆会儿再看。但是,怎么样了?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功夫,火烧云下去了。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提示:火烧云很美丽,美丽的东西往往是短暂的。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孩子们对火烧云的喜爱及留恋之情。六、小结这篇课文写作者一次观察火烧云的经过,主要描写了火烧云颜色与形状的变化,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及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请同学们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描写事物变化的写法,特别是对事物变化进行动态描写的方法。《火烧云》教案篇3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段。2、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3、理解课文内容,观察天上的云,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4、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复习生字词。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同学默写的词语,这位同学是个马大哈!写字总是缺胳膊少腿的。1、出示含有错别字的词语。师:你们这些小老师们谁来帮帮他?2、指名到前面来修改。(设计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乐趣中记住了词语的写法。)3、齐读。二、复习第一段。1、回忆第一段讲了什么?(板书:上来了)2、齐读。三、教学第二段。过渡:火烧上来了,地面上的一切都变了,真神奇呀!那火烧云又是如何变化的呢?(板书:变化)1、默读第二段。思考: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火烧云的变化?(板书:颜色形状)2、教学第二自然段。(1)听录音。(观察图片)(2)听了这一自然段,火烧云的变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多快)(3)从哪儿看出多,你能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吗?(指名圈出)出示:照样子,找出其他表示颜色的词语。红通通____________________茄子紫____________________(讲练结合,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能学到课堂以外的知识,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4)又从哪儿看出颜色变化快呢?(一会儿一会儿)(5)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中的烧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换呢?那作者为什么不用?,而用烧呢?(烧写出了动态,表示了颜色,点明了课题。)(让学生反复推敲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体会精确的语言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6)指导朗读(喜悦语气)3、教学第35自然段。过渡:火烧云的颜色是如此的色彩斑斓,瞬息万变,那么它的形状又是如何变化的呢?(1)指名读思考:这3年自然段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那它变成了什么形状呢?(板书:狗、马、狮子)(2)齐读第3自然段,思考:a、马出现时是什么样子的?b、马是怎样变化,又是如何消失的?(3)自学第4、5自然段。(4)检查自学情况,师生共同交流。(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