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校企合作的现状及路径选择_管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析校企合作的现状及路径选择_管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doc

浅析校企合作的现状及路径选择_管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析校企合作的现状及路径选择作者:徐祥华来源:《职业下旬》2009年第11期校企合作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从规模发展陆续进入内涵发展阶段。但校企合作总体上说还处于初级阶段,校企合作如何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向中高级阶段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一、校企合作的内涵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等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行业的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培养社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校运行机制。它通过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使职业院校的毕业学生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校企合作是早已被发达国家证明为行之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澳大利亚“新学徒制”都是世界上校企合作成功的典范。校企合作具有以下特点:①在办学方向上,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把企业的需求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②在人才培养上,学校根据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使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相一致;③在提供服务上,一方面学校通过开展企业员工培训,为企业职工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为学校的教学与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方便,在办学的信息、技术、实验实习设备与资金上为高职院校提供支持;④在合作的效果上,校企双方通过联合办学实现双赢、相互参与、彼此优先校企合作不单是学校的行为,也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二、校企合作的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各地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的模式和机制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和探索,实现了技能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动了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探索了新的办学体制、机制,保证了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年限和职业教育环境的限制,总体上说我国当前的校企合作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政、企、校三个层面还存在不少问题。1.国家的宏观政策与指导力度不够虽然目前我国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但尚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质性指导力度不够,还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的准则和指导手册。国家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对企业利益的保护不够。各级政府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校企合作主要靠“关系和信誉”建立、维系,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无论是办学经费,还是其他社会资源,如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科研立项、各类评奖活动等,职业教育都处于劣势,这对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十分不利。2.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在校企合作上,很多企业尚未形成成熟的理念。多数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的事,企业只是选择人才,“造船不如买船”,担心留不住培养的人才,不愿意主动介入职业教育,把培养人才的主要责任推给学校。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和生产实践等因素的考虑,在出现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本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相冲突时,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小、职业理想化、怕吃苦、稳定性差,企业接受学生工学结合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要求企业给予学生合理报酬更是难上加难。由此产生一种怪现象:企业一方面向政府提出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经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职业教育的冷漠。3.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不明显高职院校所掌握的资源是人才培养资源,主要是师资、教学资源、科研条件等,其突出的资源优势是进行人才培养或培训方面的优势。但总体上讲,高职院校的实力不强,由于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仍有脱节、课程开发多数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实训条件仍需改善、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等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难以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开展深层次的合作。特别是具有生产性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功能的设备不足,教师的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无法满足或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校企双方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同时由于校企合作必然带来管理上的变革,学校行政人员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阻力。同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积极性不高。三、校企合作路径之选择1.校企合作的模式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