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汉字与书法(2).ppt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0.7M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7课汉字与书法(2).ppt

第7课汉字与书法(2).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7课汉字与书法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识破天惊的大事,它将人类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古埃及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苏美尔)古印度文(梵文)书法艺术的含义及特点一、汉字的发展演变一、汉字的发展演变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一、汉字的发展演变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甲骨文金文、铭文钟鼎文、籀文大盂鼎铭文一、汉字的发展演变秦朝统一文字(以“马”、“安”两字为例)小篆秦绎山刻石(小篆)一、汉字的发展演变二、书艺历程:(一)中国书法艺术产生的条件:二、书艺历程在楷书和草书产生之际,楷草之间还有一种字体也在流行,就是“行书”。行书的字体既不象楷书那样一个一个的呆立着,又不象草书那样一个一个的在奔跑,而是象云、象水那样慢悠悠地不停地流动着,所以,叫“行书”。行书易写、易认、易于流行,实用性很高。最擅长写行书的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称“书圣”。《兰亭序》二、书艺历程楷书:笔画祥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释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怀素(737-799)中国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零陵(今湖南长沙)人。自幼出家为僧,刻苦临池,采蕉叶练字,秃笔成冢,经禅之馀,从事艺文,喜好草书。好饮酒,酒酣与发,於寺壁裹墙,衣裳器具,无不书之,与张旭合称“颠张狂素”。怀素食鱼帖欧阳询《化度寺碑》唐.颜真卿《多宝塔碑》局部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玄秘塔碑》(局部)4、宋代: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代表:苏、黄、米、蔡四大家、赵佶(瘦金体)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流畅洒脱。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米芾用笔丰肥豪健,宽绰疏朗,字态奇逸超迈蔡襄,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蔡襄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他的书法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宋徽宗书法——瘦金体4、宋代: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代表:苏、黄、米、蔡四大家、赵佶(瘦金体)5、明代:强调个性化创造代表:祝枝山、文徵明祝枝山文征明过庭复语十节卷4、宋代: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代表:苏、黄、米、蔡四大家、赵佶(瘦金体)5、明代:强调个性化创造代表:祝枝山、文徵明6、清代:“馆阁体”抱残守缺、了无生气包世臣、康有为崇尚变革馆阁体汉字的发展演变:问题探究朝代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信”。中国的印章是印刷术发明的前身,造型别出心裁,富有情趣。它们代表着中国人的信用与承诺。三、篆刻艺术的发展邓石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