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初中数学后30%“待优生”的现状诊断与转化策.doc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0初中数学后30%“待优生”的现状诊断与转化策.docx

10初中数学后30%“待优生”的现状诊断与转化策.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页共NUMPAGES8页第PAGE\*MERGEFORMAT8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8页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后30%学生的现状诊断与转化策略研究温岭市新河镇中学何灵斌[摘要]数学后30%学生是当前实施新课程之后普遍存在的一个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究其成因,一方面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学习能力受到的制约表现在思维能力、计算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等;另一方面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等表现。在数学后30%学生的转化策略上,以情感教育为导入,达到教育与教学的和谐与统一,帮助树立信心,注重个性差异,深化挖掘学生学习的情感,改革评价方式等方面开展数学后30%学生的转化。[关键词]初中数学后30%现状诊断转化策略后30%学生问题虽然是数学教学的老问题,并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待优生”的比例不断增大。然而,这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也没有引起教师的真正重视。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更加突出体现其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并且体现了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虽然教育的目的不需要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达到同一水平,但教育必须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并力求获得最大的发展。这非但是必需的,也完全是可以达到的。如何开展对初中数学后30%学生的研究,转化他,使教育达到“均衡性”和“公平性”,是摆在教学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而艰巨的任务。对于开展此项研究,必然建立在对后30%学生的大量调查基础上,开展制约因素的分析,找到最根本的问题所在,从而开展转化研究。初中数学后30%学生的现状特征1、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因素制约的现状特征(1)思维能力差。思维的惰性是数学后30%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们不善于思考,只要问题的条件有少许改变,学习上就出现了困难,比如:学生在学完了有理数后,总是有不少后30%学生认为“a+2”比2大。另外进入初中后数学内容增多,抽象思维突然增强,后30%学生一时不能适应,比如初中代数中引进用字母表示数,初中几何中介绍概念体系。这些知识都很抽象,同时对后面的数学起到了奠基作用,对它们理解不透,或掌握不好,后面的教学就难以顺利进行。(2)计算能力差。计算能力是运算基础和核心,要求学生做到正确、迅速,这是课程标准上的所要求的最基础的能力,虽然随着计算机与计算器的使用更加广泛,但连计算能力都不能过关,就更谈不上计算机与计算器。比如,有理数的计算与解方程的运算是学习其它知识的基础,掌握不了,其结果势必影响知识的掌握。(3)表达能力差。数学语言的特点是通用、精确、简练,而掌握和理解数学语言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往往又是后30%学生的薄弱之处。非智力因素制约的现状特征通常所说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向、毅力、性格、习惯、方法、环境、身体素质等。而后30%学生普遍表现为:(1)缺乏自信心。后30%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作业错误多,考试失败多,屡屡的错误和失败使他们灰心丧气,失去信心,产生恐惧心理;甚至逆反心理。于是出现上课无精打采,课后抄袭作业等现象,进而一接触到数学知识就认为不是他能学好的,最终放弃对学好数学的信心,更谈不上对数学产生兴趣。后30%学生由于长期苦闷、压抑,在性格上表现为偏执,自尊心过强或自卑而又妒忌,敏感多疑又有不安全感。这种认识上的自贱心理,必然导致他们精神上的空虚,缺乏积极的情感,从而存在着智力水平一般或偏下的事实与主观过高期待的矛盾。相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智力良好的学生花费相对较少的时间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而初中数学的后30%学生可能有学好数学的愿望,但他们缺乏兴趣,往往智力一般或偏下,表现为反应较迟钝、记忆力和理解力都相对差些,学习数学应具备的基础偏低,并且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方法都比较差,加上缺乏对主客观关系的认识,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在自己成长中的作用,实现不了主观期待,这就导致了学习数学的效率低下,从而对学习心灰意冷,缺乏情趣。(2)缺乏自制力。有些后30%学生,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计算步骤比较繁琐,或是一次尝试的失败,甚至一听说是难题,就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甚至由于贪玩厌学,经不起诱惑,就不能控制自己把学习坚持下去。同时当前相当多教师考察学生缺乏辩证的观点,教师的眼里只有成绩好的“优生”,即使“优生”有不良行为,往往照样评“三好”。面对纪律、品行以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都视为“累赘”、“拖后腿”,因而即使他们有了进步或做了好事,往往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当他们遇到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