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分析历史.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热点分析历史.doc

热点分析历史.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热点分析——民本、民生热点背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向全社会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中央经济会议提出,2004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重点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经济、扩大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相关历史知识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实践(一)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本”思想与和谐社会1、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他还主张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不要过度剥削压迫人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2、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度压迫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3、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主张“政在得民”,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4、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5、战国时期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的思想。有利于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二)统治者的“民本”思想封建王朝统治初年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及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都是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轻徭薄赋,励精图治,出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是“存百姓”思想的一个典型。二、三农问题和和谐社会“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热点,加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更是将农民增收问题列为头等大事,故对此专题应格外关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作物起源中心。在当今世界上栽培的大约1200种农作物中直接起源于中国的约有1/6。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内容十分丰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华民族自古有重视农业的传统。(一)我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时期)1、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等耕作技术的进步;土地私有化的发展。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生产的主要目的: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4、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方面:小农生活稳定,具有比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方面: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封闭性,相互之间缺乏交往和合作;落后性,相对简单的农具、很少更新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脆弱性,极易受天灾、战乱、苛政的影响而破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近代以后,小农经济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禽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三)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是主要部门,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计;统治者的阶级地位是剥削压迫农民,重视农业有利于扩大经济利益。因此,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2、表现: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采取多种措施限制和打击工商业活动;实行禁海闭关。①初期:战国兴修都江堰和郑国渠,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水源,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动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②中期:唐初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时间得到了保证,赋役负担减轻。唐中期推行两税法,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