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无眠的钟声叩响诗意的课堂——静听王崧舟执教《枫桥夜泊》有感冯宗桓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因诗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故而被誉为“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后,我感触很深。不仅因为课堂设计的精妙,而更在于他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将《枫桥夜泊》的钟声淋漓尽致地展现。此间,让我们在感受到王老师深厚古诗词底蕴的同时,也体验着课堂中涌动着的浓浓诗情,那或高亢激昂,或悲婉凄凉的情感,深深地触动着学生的心弦,使这课堂向着完美更进一步,吾在感动之余,感悟如下:首先,王崧舟老师营造了经典诗文教学的良好氛围。王老师以《涛声依旧》的歌词入手,从“无眠”到“钟声”,从清代王士祯的《夜雨题寒山寺》到明朝高启的《泊枫桥》,再到宋代陆游的《宿枫桥》,伴随着疑问,学生的思维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跨入了这诗中的情境,自主地感受着诗文所特有的情味。整堂课上,王老师的语言总是那样慢慢的,缓缓的,如溪,如泉,将诗人的情感轻轻悄悄地融入到学生的心田,通过对《夜雨题寒山寺》、《泊枫桥》等诗的朗读,使学生认识寒山寺的钟声、了解寒山寺的钟声,体味寒山寺钟声那特有的魅力。有了这样的感悟,对于学生能提出如“为什么那么长的时间,诗人都会写到寒山寺?为什么钟声总是与失眠联系在一起呢?”这样有价值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次,王崧舟老师实践着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诗意的课堂是讲求唯美的课堂,诗意的课堂又是迸发智慧,传递真理,彰显人性的课堂。它关注生命、生活、生态,关注感悟、体验、对话,置身于王老师的课堂,我感受到的是涌动着的浓浓的诗情,或高亢激昂、或悲婉凄清,令人不禁感慨:王崧舟老师的语文课堂,真像是一首流动的诗。王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采用师生合作读的方式,先由学生读每句的前四个字,教师接后三个字,再前后顺序调换着读,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把握了诗的朗读节奏,在之后的自读中,学生朗读的节奏感明显加强了。在经过这一环节的指导后,学生不但读出了诗的节奏,还读出了诗的味道。王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情时,从大处着笔,用“读了这首诗,给了你什么感觉?用一个词来形容形容自己的感受。”这一问题引领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诗,体会诗中的情味。而当王老师在指导学生体会读《枫桥夜泊》时为什么会有忧愁、悲伤的感觉时,则采用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与之进行对比。这一环节,王老师既有总体的指导,又有具体的感悟,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对诗句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心领神会,这是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是对学生读诗方法的指导,也是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最后,王崧舟老师担当着经典诗歌的文化传承。王老师的课堂不仅妙在其诗意的语言,更妙在其对文化的传承。王老师用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感染着学生,将愁眠贯穿中华上下五千年,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有那一声声师生对读的“孤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渐渐延长,慢慢变轻的声音,流露其中的那淡淡的诗情,深深的情味也随之愈来愈远,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里。听罢此课,不禁让我想起王崧舟老师曾讲过的一句话:“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份魅力,这股力量,即使跨越千年的情感,相隔千里的境界,也能让学生感到张继并不陌生,寒山寺的钟声并不遥远。《枫桥夜泊》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思念,无眠的乡愁,而王崧舟老师的这堂课带给我们的是享受,是感动。感动于王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感动于王老师卓越的教育智慧;更感动于王老师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我也在反思作为语文教师,当竭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厚积薄发,让学生学文学,赏文学,爱文学,传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