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永兴村三年发展规划基本情况永兴村于2003年建制调整由国光、永兴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位于兴隆镇北部,属于丘陵地区,适合种植山地果树。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442人,总户数787户,幅员面积6.8平方公里,实际耕地面积3500亩。村民家庭经济收入主要靠以传统的粮猪二元结构为主的农业、以李子、橙子等山地果树为主的经济作物和外出务工等,目前人年平均纯收入为5448元。二、村级经济现状分析从永兴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全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在兴隆镇处于中等水平,相对于徐堡、牛皇等其他经济发展较快的村,其区位、交通、经济都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制约我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产业结构单一化,目前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且农业产业结构以粮猪二元结构为主,二、三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化,作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深加工,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低;二是村民小农思想严重,小富即安。通过国家近年来对“三农”的大力扶持,村民基本上都已经达到温饱水平,但是村民普遍缺乏发展意识和市场观念。同时,永兴村的经济发展也有着自己优势所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兴隆镇农业园区入驻。我村处于兴隆镇北部,重点发展农业,农业园区的入驻将对我村的农业发展起到很大的正面影响作用。第二,交通优势。连接重庆和邻水的210国道途经我村,贯穿整村的永高路通过高嘴接通了210国道和渝临高速,这两条道路为我村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基础条件。第三,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根据兴隆镇“东菜、西游、南工、北农”的整体发展格局,我村近年来大力发展李子基地和蔬菜基地,现已初具规模。第四,劳务输出优势。我村与重庆主城直线距离仅40公里,村民外出务工非常便利。三、指导思想及奋斗目标(一)指导思想。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发展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规划,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强化招商引资手段,以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立足我村的农产品资源,以李子生产与加工为主,进一步拉长拉紧农业产业化链条,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促进永兴村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二)奋斗目标。到2012年底,全村农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0元。新农村建设初具规模,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配套;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发展种养殖业,扩大李子、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农产品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属价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完成2—3个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力争通过三年努力,为把永兴村建设成为村民、集体双富,物质、文化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四、具体规划内容及措施第一,把劳务经济作为村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手段。我村目前有700余人在外务工,务农的实际劳动力还有剩余空间,计划用三年的时间通过各种方式输出300人务工,提高劳务经济收入450万。今年预计增加劳务输出100人,提高经济收入150万。第二,大力发展种植经济,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种植经济作物。计划种植各类蔬菜1000亩,包括油菜和花生等经济作物,预计直接经济收入400万元。其中,今年发展蔬菜基地500亩,增收200万元,目前我村的100亩春季洋芋已经上市,价格在2元以上,此项经济增长约40万元。计划种植李子1000亩,做好去年已经种植的1000亩李子的管护工作,预期三年内上市,此项增加收入100万元。第三,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数量。一是新建养猪场,规模年出槽200头,年增收15万元。二是增加小家禽的饲养数量,此项逐年增收达150万元。三是充分利用已整修的危旧山坪塘,发展水产养殖,预计年增收10万元。第四,招商引资。争取三年内招商引资两到三家较大型企业,发展二、三产业,为村民提供就地务工的机会。五、2010年工作重点1、抓好2009年已种植的1000亩李子树的各项管理工作,计划今年秋季追加种植李子1000亩;2、做好荒山造林的450亩撑绿竹的抚育工作;3、发展蔬菜基地500亩;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饮水工程,解决五个社1200人的饮水问题;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6社社级公路的修建;6、抓好党建工作和社会事务工作,确保辖区的安全和稳定。六、规划实施的保证措施为保证永兴村三年规划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组织建设。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按照“农民为主、政府帮助、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多层次、全方位推进永兴村的新农村建设。在镇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凝心聚力,引导群众发展经济,最终促使村民增收致富。为贯彻落实县委二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强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动村民自治机制健康运行,全面推进南蔡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