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常见的修辞手法一、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的特点题型及趋势: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修辞考题主要是融在表达、阅读、鉴赏、写作中,具体体现为对各种修辞效果的鉴赏和对修辞方法的作用和修辞效果。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形式看,一般不单独命题考查,而大多结合着仿写、扩写、变换句式等命题进行考查。1、定义2、结构3、条件西沉的落日像一只金色的圆盘。5、比喻的作用7、准确理解比喻句学以致用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要问我的意思,我说,文言文可以念点儿,可是念多少还值得研究。似乎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此人发言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将比喻指出来,并说明它所说的是与学文言文有关的什么问题。①比喻句:②比喻所谈的是的问题。送沈子福归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设问:诗的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析它的作用。江上看山(苏轼)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试分析此诗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比喻和设问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又有力度。(2004湖北高考卷)下面是四个意思连贯的比喻句。请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仿写四个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园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以“爱心”和“机遇”开头,各写一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话。(2004年重庆卷)例句:人生不发返程车票,一旦出发了,绝不能返回。1、定义2、种类使形象更生动饱满,意境更灵动,富有画面感。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湖北卷五、(18分)土地韩少功你想像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嗞嗞嗞地伸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你想像枝叶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经若无其事了。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邻居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呼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是有表情的,有语言的,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来到餐桌上,进入你的口腔,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20、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3分)(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题目2003年高考(北京卷)请另选一物仿写。要求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符合该物的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情感。雨伞\你注定\一生以乌云为伴,时时为别人遮风挡雨,\却湿透你自己.24.请以“爱护动物”为主题,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公益广告词(20字以内)。(3分)(2006年辽宁卷)修辞分析之借代在古代诗文里,借代辞格也是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修辞方式。A项是借代,“纨绔”本指“细绢做的裤子”,所以指代贵族子弟。其他三项都是比喻中的借喻。D项为借代,其他项为比喻。修辞训练中国不需要对长城的意义和作用否定的观点。执干戈以卫社稷。修辞分析之夸张秋浦歌(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修辞分析之对偶从形式上看,对偶有严对和宽对之别。(1)严对又称工对,即工整严格的对偶。要求相对称的两项字数相等,词类相同,句式的语法结构相同,相对应的字平仄相反或符合格律,相对应的字不用同一个字。(2)宽对即要求宽松的对偶,它可以冲破一些严格的要求,格式上放宽了一些,只要结构上基本相同,音韵大致和谐即可,而且相对应的字可以是相同的字。修辞分析之对偶练习:拟出对联的下句或上句修辞分析之排比排比的主要修辞效果是:请以“和谐”为内容写三句话。要求每句话都使用比喻,三句话构成排比。(2006年全国卷2)请围绕“节约”这一话题,用“少一点……,多一点……”的句式写三句话,每句话的前后要整齐匀称。(2006年安徽卷)修辞分析之设问修辞分析之反问1、定义为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