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礼品的变迁.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秋礼品的变迁.doc

中秋礼品的变迁.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本文由礼品册HYPERLINK"http://www.blessto.com"www.blessto.com祝福通提供,转载请说明中秋礼品的变迁50年代~10年代帮您看中国年节礼品变迁史从农业社会到如今的商品社会,中国人的社交态度在变化,社交的方式也在变化,可能唯一不变的,就是礼尚往来的传统。然而实际上,这个传统本身也无时不在变化。从最早的一筐馒头就可以回娘家,到如今的大包小包、高档礼品、数码产品乃至礼品卡……节日送礼的变化,不仅仅折射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历过的道路,同样也表现出这个时代的阴阳两面。面对当下各种豪华、贵重的礼品,很多人在选择时,往往“只送贵的,不送对的”。如果“礼物”仅仅注重于“物”的价格,那么,礼尚往来也就变了味道。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表示:“攀比不是传统文化,也不是应该提倡的风气。礼物贵重,并不代表着情意更重。过年送礼,重在礼,轻于物。”随着中秋的脚步越来越近,肯定有很多人在为过年送礼而发愁,究竟送什么样的礼品,才能既有面子,又能获得收礼人的喜欢和认可呢?50年代:一筐馒头回娘家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过年送礼仍旧以食物为主。年逾60岁的王女士为记者讲述了那个年代走亲戚的情景。她说:“那个时候,一到过年,女人们回娘家,挎一篮馒头就去了。送别的东西,一来没有,二来也不实用。很多时候,你带去的馒头就是招待你的食物,家里来客人了,热几个馒头就算是招待了。”60年代:红宝书走遍天下家住朝阳的张先生说:“那个时候,送一本《毛泽东选集》就是最珍贵的礼物了。此外,《毛泽东语录》、《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等也都是送人的好东西。送的人很高兴,收的人更高兴。这些书曾经激励了整整一代人。”70年代:三件宝物才算铁、这是一个没有了年的时代,没有春联鞭炮,没有年货糕点,甚至连假期都取消了。农村里,人们大年初一还在上工,过“革命化的中秋”,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中秋礼品了。但是礼品本身仍旧存在,比如结婚,最常见的礼品是毛巾、瓷茶缸、红袖标之类的,这些东西上面都印着红星,还有“抓革命、促生产”等字样。80年代:拎包点心走亲戚开放以后,过年的传统重新恢复,送礼也再次成为人们交往中重要的一环。不过那个年代物资仍旧匮乏,人们遵循着以前的规则,以需要为主。张先生说:“那时候大部分人还是送食物为主,自家蒸的馒头、炸的果子,也就能出门了;稍好一点儿之后,流行送点心,红皮儿的点心,用麻纸一包,上面再加一张油面儿的红纸,印着福字,再用绳子捆起来,提在手里;再后来,有成盒的糕点,里面有桃酥、蛋糕之类的,这算是高档的了。此外,拎一斤白糖、一包茶叶,也都是很好的礼物。”90年代:烟酒从来不分家这个时代,食物已经不再是稀缺品,而且,随着人们的逐渐富裕,仅仅送食物也不再那么受欢迎了。礼品开始逐渐变得五花八门,有各种外贸服装以及从香港、广州进入内地的新鲜小东西,像一块电子表、吹风机等小家电之类的,都是很时尚的礼物。不过最主要的礼物还是烟酒,一瓶酒、一条烟,气派又显身份,收礼的人也喜欢,即便是自己不抽烟喝酒,转送他人也很合适。00年代:送礼就送脑白金:进入新世纪,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继续上升,礼品自然也水涨船高,随同升值。一般的烟酒已经不足以出手了。各种保健品、家用电器进入礼品的行列,从脑白金到黄金搭档的广告,占领了一个时代的广播和电视。以它们为代表的各种保健品,包括保健器械因此成为送礼大潮中重要的一员。此外,一些奢侈品也成为中秋礼物的一员,比如化妆品、高级饰品、黄金珠宝、有高档烟酒等。10年代:数码不够再送卡不再被人们喜欢,更多价值不菲却又别具一格的产品进入礼品市场,比如数码产品,手机、相机、DV、笔记本电脑等。此外,书画作品、瓷器、玉器等也成为新宠,虽然不必是古董,但也显出了送礼者的用心。出现于00年代的购物卡、代金卡也大放光芒,单位发福利、朋友送礼,不知道送什么好,干脆发卡,自己去买,既方便了收礼者,也不像直接送钱那么庸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