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师“成长型写作”要义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成长型写作”需要自觉内省的实践积累作基础教师实践教师如何让教育教学实践自觉内省起来呢?研究性学习案例高考命题研究案例案例分享:由我的“实践与写作”经历得出基本要义(一)教师“成长型写作”需要一线鲜活的日常记录作素材案例一:《让教师“用教材教”不如“把教材教好”》(2011.2)教师A:这节课的引例(设计者没有改编教材,选的是教材中的引例,授课内容也是教材中的内容)设计不恰当,表现在引例与新授课之间不连贯,而且这个引例的解决对学生来说并不容易,有可能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议删去这个引例或是改为一个更简单的引例。(难道这就是“用教材教”?可见,某些教师对于删减教材已经习以为常了)教师B:同意教师A的意见,同时还认为选讲的例题综合性强,偏难,而且认为执教教师通过这两道例题直接引导学生归纳出单项式的乘法法则显得太仓促,建议先设计两个数相乘,再设计同底数幂相乘,最后设计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的单项式相乘,以便学生理解得更透彻。(建议的内容即是教师B自己的教学思路,看来,他已经习惯于“用教材教”了)(案例引述)教师C:……教师D:……后面还五位教师的发言与上面这四位教师的发言差不多,这里不再赘述。仅仅这四位教师的发言就足以证实这样一些问题:有的教师不懂或者不去理解编写者的意图,任意改编教材,而且这种改编异化了数学;还有部分教师把训练学生“解题”当成了课堂教学的全部,只取教材中的知识和题目,不教授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案例评述)事实上,上述案例并不是个案。由此,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案例反思:由真实个案引发理性思考)首先,是关于教材的:教材是什么?如果还需要教师“用教材教”的话,那么教材究竟有什么用?那么可不可以不需要专门编写教材?……其次,是关于“用教材教”的:究竟什么是“用教材教”?为什么需要教师“用教材教”?为什么教师教教材就不妥?所有教师都有能力“用教材教”吗?万一有教师不能“用教材教”或者忘记了“用教材教”怎么办?……最后,是关于教师的:……案例二:《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策略》(2013.5)1.拟订学期阅读计划。如,二年级上学期,我安排孩子们阅读与学龄相关的阅读书籍“海豚湾绘本花园系列”共30本;《日有所诵2年级》共4本,《小巴掌童话》。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阅读有关书籍。2.巧妙切入。如抓住封面插图、作品名字、作者名字、孩子熟悉的话题引出读本。3.精彩朗读。如阅读《爱心树》时,老师通过朗读,很快便把孩子带入情境。4.适时激疑。如阅读《雪地里的脚印》时,狼先生好不容易找到了脚印的主人——鸭子,当鸭子向他游来时,我问学生:为什么狼目不转睛地看着鸭子,突然忘记了自己要说些什么?让孩子去判断和思考,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5.有效讨论。如……案例三:《鲜活的数学教学》(2011.7-8)可能学生都没想到数学里面也会有顺口溜,于是对函数的学习开始有点改观了.有了这一铺垫,在学习对数函数的时候,学生们的情绪就高涨了许多.在学了对数函数之后,我趁热打铁,给出这段顺口溜:对数图像出入水,恰与水面(0,1)交.若是底数大于1,窜出水面向天跃.若是底数比1小,自左而右往下跳.底为倒数成双对,水面上下相映照.为了把这两个函数有机联系起来,我还让学生学习了这么一段顺口溜:指对图像两束花,(0,1)(1,0)把花匝.绕点旋转a变化,顺指逆对小到大.如此一来,学生对函数内容的学习就大有兴趣了.由是观之,数学教学虽然不能夸大其词,也不能一味地讲究言语的华丽,但是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的语言,或穿插生动的比喻,让数学在平实的教学中,甚至在枯燥的演算中也能生动鲜活,平易近人.案例四:“专题文汇”栏目《话题:情商教育》(2013.4)案例五:“专题文汇”《校本培训之顺德一中样本》(2012.11)案例分享:为什么不厌其烦举这么多案例?好文章的两大核心因素案例:关于题目(1)案例:关于题目(2)案例:关于小标题(1)案例:关于小标题(2)案例:关于文本呈现1.“理论阐述+案例评析”文本呈现模式近年来“戏说”历史成风,众多动辄标明自己的作品依据正史改编的影视剧不但对某些帝王的专制、昏聩视而不见,在嘻笑怒骂中歌颂着封建王朝的“太平盛世”,在编造中散布着被歪曲的“历史真相”,历史真的成了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且这些作品封建意识沉渣泛起,体现了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和封建落后的文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中学生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在一次聊天中,有个学生问我:“康熙、乾隆甚至后来的慈禧太后都这么有能力,为什么清朝还会落后呢?”我问他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他告诉我看了很多电视剧,里面的人物形象影响了他,让他很自然地认为历史就像这些作品描述的那个样子。笔者曾经看过有一定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