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期末测试.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M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一地理期末测试.doc

高一地理期末测试.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9-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地理)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内。)1.在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括月球的是()A.总星系B.银河系C.河外星系D.太阳系2.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是()A、太阳黑子B、耀斑爆发C、太阳辐射D、核聚变反应读下图回答3--4题:3.属于巨行星的是()A、②B、④C、⑤D、⑥4.类地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A.金星B.土星C.水星D.天王星5.下列河岸中,冲刷严重的是(箭头表示水流方向,数字表示沿岸)()④②③①南半球北半球北半球南半球A、①B、②C、③D、④6.库尔勒和上海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较,正确的叙述是()A.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B.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上海大于库尔勒D.线速度相同,角速度上海小于库尔勒7.岩石圈是指()A.整个地壳B.地壳和软流层C.地壳和上地幔部分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8.元旦期间太阳直射点在()A.在北半球,向北移动B.在南半球,向南移动C.在北半球,向南移动D.在南半球,向北移动9.地球上经度相同的地方,则:()A.季节相同B.正午太阳高度相同C.昼夜长短相同D.地方时相同10.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最基本的形式是:()A.三圈环流B.大气环流C.热力环流D.季风环流11.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夏季北移,冬季南移B.夏季南移,冬季北移C.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D.随地球自转运动而移动1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空气的上升或下沉B.地转偏向力C.气压差异D.地区间的冷热不均13.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读锋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冷暖冷暖②①14.所示两图中表示暖锋的图是()A.①图B.②图C.①图.②图都是暖锋D.①图.②图都不是暖锋15.两图所示天气系统过境后,出现的共同天气现象是()A.气温降低,气压升高B.气温升高,气压降低C.都出现连续性降水D.天气转晴16.以下天气现象是由气旋引起的是()A.东南沿海夏季的台风B.华北平原秋高气爽的天气C.北方冬半年爆发的寒潮D.长江中下游出现的梅雨天气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据此,回答17~18题。17.从河水补给角度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可理解为黄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A.大气降水B.地下水C.湖泊水D.冰雪融水18.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后句说的是哪种类型的水循环()A.海陆间循环B.陆上内循环C.海上内循环D.三者都不是19.图3.10是洋流流经某中低纬海区的海水等温线图,指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①南半球暖流②北半球暖流③南半球寒流④北半球寒流B.①南半球寒流②北半球寒流③北半球暖流④南半球暖流C.①北半球暖流②南半球寒流③北半球寒流④南半球暖流D.①北半球寒流②南半球暖流③南半球寒流④北半球暖流20.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A.盛行风B.地球自转偏向力C.海水密度的差异D.陆地的形状2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是()①东南多,西北少②西北多,东南少③夏秋多,冬春少④冬春多,夏秋少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22.造成“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河流侵蚀作用B.风化和风蚀作用C.喀斯特作用D.海蚀作用23.下列地理现象中,在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A.断块山地B.背斜成山C.火山地震D.沧海桑田24.河漫滩平原常常形成于:()A.河流上游山前地带B.河流中游地带C.河流下游地带D.河源地带25.下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读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国10,回答25~26题。26.A、B两点的气压状况正确的是()A.A是高气压,B是低气压B.A是低气压,B是高气压C.A、B都是高气压D.A、B都是低气压27.图中亚洲东部C点的风向是()A.东南风B.西北风C.东北风D.西南风28.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A.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C.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2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反映的是()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C.垂直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30.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西向东依次出现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