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研究.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创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研究.doc

创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研究.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创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研究创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研究摘要当前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增加,各高校现在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学生工作,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国家和各高校承诺不会让一名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现实中各高校在现实生活中也认真实施了这一政策,但为了使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进一步落实到位,我们应该充分考虑现实需要并从实际出发,根据资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注重新形势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与工作机制的创新。关键词创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作者简介:王丽丽,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5-200-02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化,并且自招生并轨、收费制度改革实行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更为迅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日益突出,并逐年呈迅速上升趋势。作为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势在必行。根据现实情况,必须要着力创新资助体系与工作机制,切实提高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这项关系国家之计民生之本的大事。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现实状况目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存在这样一个基本情况:基数大,数量多。全国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约占在校大学生的25%左右,这个比例在西部高校中还要高,主要是生源等原因。同时,我们更应该考虑到现实需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的资助,更要考虑到高校培养人才的实际需要和受助学生的实际需求,在经济方面资助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他们精神层面的援助,比如思想素质、道德水平、理想追求、竞争能力、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的援助。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正式颁布实施,之后在全国建立了多种全新的资助政策体系,主要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2008年发生了四川汶川地震这一天灾后,中央、地方加大了财政拨款力度,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经费力度也随之加大。另外,目前在各高校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元混合的资助体系,这些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资助基金。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助基金的数量和资助面还远远不够。这主要因为我国存在这样一个现状: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数大、数量多。这方面的矛盾短期内尚不能完全解决且始终存在;(2)单纯的经济资助工作与培养人才的目标结合还不够。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就资助而资助,要围绕资助目标群体的实际需求和高校培养人才需求来开展资助工作,不断创新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理念;(3)资助资源利用不充分。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挥资助资源的效能,丰富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内容和工作内涵,使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机制能及时改善和创新,严格遵守政府颁布的各项奖励、资助政策并且落到实处,确保政府、学校和社会设立的各类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其他资助政策及措施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保证各项资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效益。二、创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的重要意义我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模式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资助,顾名思义就是为了使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通过经济资助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在校读书期间的吃穿用等经济困难问题,以满足经济困难学生暂时的物质需求;二是非物质方面的资助,即对经济困难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与引导,帮助他们培养坚强的信念、高远的追求等。经济资助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满足困难学生更长远的深层发展需要。(一)模式创新能满足困难学生多样化的需求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部门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职责,这是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离不开外部的激励作用,也离不开其自身的努力这一主观因素。所以不仅要发挥资助项目客观激励作用,也要开展以勤奋学习、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等主观因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学生有物质方面的需求也有精神领域的各种各样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并不是简单分离的,如果只是简简单单的处理,可能会达不到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各高校应该着力构建经济资助与精神领域资助相结合的资助模式才能满足学生的深层多样化的需求,这样才能有利于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享有平等教育。(二)模式创新适应“以人为本”思想的要求模式创新可以更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