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生态学论文节能减排概述及其对策分析一.摘要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现代化生产的主要动力。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能源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安全具有基础作用。正因如此,能源被誉为“现代经济之血液”(莫神星2008:1)。而今,伴随着能源日益稀缺与社会需求量不断增大之间的矛盾逐步激烈化,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能源安全亦成为影响国际关系乃至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新的国家环境下,能源的重要性凸显节能减排的紧迫性,而这项工作对于当今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中国来讲,可谓“国之大事”,意义深远[1]。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稀缺压力角度讲,改革开放三十年,在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引起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的推动下,重工业、尤其是高耗能产业在近几年经历了最快速的发展。高耗能产业的直接诱因是中等收入国家目标下的城市化建设,城市化建设一方面使得人均能源消费量增加;另一方面推动城市化进程要求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亦如水泥、钢铁等重工业必然继续发展。因此,我国国情决定节能势在必行.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容量制约来讲,高耗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工业结构必然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70%江河水系受到污染,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40%受到严重污染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分别列居世界第一和第二。在2006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发布的世界环境质量“环境可持续指数”(ESI)显示,我国在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133位(林伯强2008)。我国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的状况令人堪忧,诸如这样的事实也告诫我们,我国减排工作必须开展,这是事实。关键词:节能减排,系统分析,能耗结构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2009年12月7日-18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超过85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来自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了本次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经过各国代表们十多天的激烈讨论和博弈,会议最终并没有获得预期中的有约束力的协议,离会议开幕时倡导的“改变我们的地球”的雄心相距甚远。但是,环境恶化、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人类拯救地球的行动并不会因此而停止[2]。2.国内研究现状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在“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为实现这一目标,从2007年起,我国环保事业中掀起了一股节能减排的浪潮。规划内,优化能源利用方式,实现最优生产、最低消费、最少废弃,依靠循环经济模式,以达清洁生产的要求[3]。3.国际化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能源安全不单单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话题,需要全球性的协作和对话。这就要求我国应在国际能源宪章的框架内进一步加强有关国家和机构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和利益纽带,努力促进能源安全战略联盟的组建,以保障能源,尤其是石油生产和消费的安全畅通(李继尊2007)。目前,我国已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签约国,尽管现在我国在各框架内享有的权利多于义务,但作为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未来势必承担更多的义务。节能减排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而节能减排机制的确立,不仅有利于贯彻有关公约的要求,更为我国尽早承担其国际责任做准备[4]。此外,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科学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要建立自身的能源安全体系,所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从本国国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能源战略和政策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结其经验可以看出,各国除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外,厉行节能政策,把节约能源、提高能效作为其能源战略的重要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制定一系列行而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已是各国通行的做法[5]。所以,我国建立系统的节能减排机制,是充分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做到与世界接轨的结果;是顺应能源发展国际化、环境保护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三.节能减排原则1.清洁开发利用能源原则清洁开发利用原则指在开发利用能源时,减少污染排放,加强环境保护。众所周知,能源的开发利用不可避免带来环境破坏和污染,特别是石油和煤炭开采产生大量污染物,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6]。清洁开发利用能源则要求在开发、利用能源的同时保护环境,以防止和减少污染为能源开发的主线,实行清洁生产,走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新型发展之路。2.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