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篇: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教学过程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二、按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三、品读诗名,读书读意爱心用心专心1第二课时一、复习第一首古诗1.指名背诵读诗。2.指名说诗句意思。二、学习《游山西村》1.初读感知。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4.品读悟哲理。5.就读成诵。爱心用心专心2第二篇:(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2最新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一首诗。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4.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2.初读本课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异同。3.引导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4.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评: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5.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指读正音。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4.集体交流。(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2017.3.1最新版(点评: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可谓讲在“关键处”,有画龙点睛之妙。)2.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点评: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5)指导朗读前两句。3.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1.自由组合练习读。2.展示个性指名读。3.师生互动背诵读。(评: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因此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五、回顾全诗,归纳升华。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2.略读第二首诗。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2017.3.1第三篇:(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1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