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地方政府、企业主的利益共谋与“民工荒”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政治经济系陈慧荣研究简介研究目的研究假想研究方法研究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有三:第一,都说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低廉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供给弹性近乎等于零是一个原因,但是“劳工压制”是劳动力价格得以持续走低的另一重要原因,在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聚集地,农民工(peasant-workers)是廉价劳动力的主体,农民工的低价格何以能够持续?第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中国出现了蔚为壮观的人口流动或迁移现象,近一亿的农民离土离乡涌入城市,形成前些年所谓的“民工潮”,我在02年写过一篇关于农民工的论文,是从政治学角度分析的,写的就是民工群体的政治弱势地位,这个群体处于农村和城市的夹缝之中,没有代言人和谈判能力,处境甚为悲惨,这种边缘地位还会持续下去么?是市场力量还是政治力量能够使民工不再边缘化?第三,就是一个给人以异常反差的现象,“民工荒”现象(peasant-workersshortage),这也是本文要提出的问题。“民工荒”是指04年前后,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地出现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招不到工人的情况,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各路学者也有相关评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门成立课题组,对此进行了调查。“民荒”现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问题界定:第一,数量上:据统计,2004年仅珠三角地区缺工就在200万以上,加上“长三角”地区,全国缺工总额在500万以上(具体数字有多种说法,有些出入,待查,主要参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第二,民工荒地理范围,包括了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聚集地,其中珠三角缺工最为严重。第三,缺工企业行业分布上方面,反映缺工严重的主要是从事“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集中在产品竞争比较激烈的制鞋、玩具制造、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塑料制品加工等行业,缺工企业大多是港台企业,欧、美、日、韩企业很少。第四,结构上,一种说法是主要缺的是青年女工,缺技工,民工荒实际上是“技工荒”,如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报告称,“企业缺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需求量大、严重短缺的是18~25岁的年轻女工和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实际上是,“技工是一如既往地缺,今年的问题是大规模地缺普工。”(《南方周末》)因为从缺工企业来看,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且都是技术含量很低的制造业企业,所以,“技工荒”的说法夸大其辞。至此,本文问题是:中国有着一亿多(据农业部称,有1.5亿多)的剩余劳动力,为什么会出现大规模的劳动力缺口,即“民工荒”?本文从地方政府和企业主的利益共谋来解释这个现象。研究目的:研究动机和预期贡献:从现实意义上,首先,中国的经济要保持低成本方面的竞争力,有赖于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工人,劳动力的合理配置至关重要,其次,农民工这个巨大的群体,从其本身来说,不可忽视,从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来说,他们的转化和融入非常重要。理论方面,“民工荒”现象是对刘易斯经济增长模型的一个挑战,劳动力"无限供给"概念是由西方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指的是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非常丰富,不用增加工资,就可以源源不断地雇到劳动力。然而,在廉价劳动力表面上仍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情况下,我国劳动力供求已悄然变化。本文的预期贡献或者目标就是对这个现象作出新的解释,并希望对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有所启发。文献综述: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没有专著,只有少量论文和散见于各媒体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官员所作的评论。学术论文大多是原因的一二三四罗列,没有论证,多分析,少解释。以下是搜集的各种解释:·最常见的观点:劳资关系紧张,工资缺乏吸引力,劳动条件差,劳工权益缺乏保障是主要原因。(劳保部报告观点)比如“珠三角地区12年来月工资只提高了68元,而这些年来消费物价总体水平已明显上升。”另外,用工不规范、劳工权益受侵害,去年底深圳市在企业工资发放情况大检查中,发现欠薪企业653家,占被查企业总数的40%多,涉及员工10多万人次,欠薪总额达1亿多元。一些企业劳动环境恶劣,加班时间长,不签劳动合同,不缴社会保险,导致了员工的高流失率。这种观点虽然有道理,但是很表面,不能解释为什么长期的低工资、违法用工得以持续,为什么地方政府会纵容企业的违法行为。本文就是要从这里着手,从地方政府的选择以及地方政府与企业主关系方面深挖出劳资关系紧张的原因,进而解释民工荒现象。·劳动力结构性缺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在他领导的一项调研中说,全国20%的农村已无多少剩余劳动力,在中部地区的许多村子里,16-25岁的青壮年越来越少。韩俊说:"劳动力短缺是目前农村正在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原先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