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混凝剂的研究进展1.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KB 金币:1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微生物混凝剂的研究进展1.doc

微生物混凝剂的研究进展1.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8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微生物絮凝剂应用微生物絮凝剂应用HYPERLINK"http://wenku.baidu.com/view/e2306b0c7cd184254b35352c.html"\l"#"<<隐藏窗体顶端窗体底端云南省昆明第八届全国水处理混凝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嘲勰麓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国峰陆斌黄晓琛(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摘要〕综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对产絮凝剂的微生物种类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絮凝反应条件、絮凝机理等研究近况。对微生物絮凝剂在废水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微生物絮凝剂无毒无害无二次污染的特性使其应用前景明显优于普通絮凝剂,但目前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还大多处于菌种的筛选阶段,且存在成本较高的缺点,无法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今后的工作主要集中于:高产菌株的筛选、培养条件的优化、微生物絮凝剂的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絮凝剂的基因控制与表达、克隆技术等的研究.发展趋势是降低生物絮凝剂的生产成本.〔关键词】微生物絮凝剂;废水处理;絮凝机理1引言絮凝剂又称沉降剂,是一类可使液体中不易沉淀的固体悬浮颗粒(粒径104~10。7cm)凝聚、‘沉淀的物质。目前实际使用的絮凝剂,以无机的聚合氯化铝和有机合成的聚丙烯酰胺最为广泛。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和应用无机和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但其使用容易造成二次环境污染。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l】,老年痴呆与现在广泛使用无机絮凝剂聚合氯化铝有关。聚丙烯酰胺的单体(丙烯酰胺)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其在聚合过程中的残留,是一个令人十分担忧的问题。因此,微生物絮凝剂的安全、可生物降解、对人类健康无害、且对环境无二次污染的特点,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微生物絮凝剂是指微生物自身产生的具有絮凝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絮凝性微生物能使离散微粒(包括菌体细胞自身)之间互相粘附,并能使胶体脱稳,形成絮状沉淀而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去。此问题的研究在酵母酿酒工业中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1,高絮凝性微生物可用于处理废水。以这类微生物制成的生物絮凝剂已经上市并有多种牌号,日本在这方面成果卓著【3羽。经过驯化筛选或构建出的菌株,自身就可利用废物进行繁殖,在反应体系中发挥作用,在废水脱色方面的优势,比普通絮凝剂更具吸引力。2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历史对产絮凝性物质微生物的研究,最早见诸报道的是1953年,Butterfield从活性污泥?19.嬲勰黧第八届全国水处理混凝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7月中分离出l株细菌,该菌的培养液具有一定絮凝能力。1971年Zajic和Knettingf7】从煤油中分离出1株棒状杆菌,该菌可分泌对泥水具有絮凝作用的多聚物。1975年,JunjiNakamura等〔8】对214株微生物进行了分离筛选,最终得到19株产絮凝剂的微生物,包括细菌5株、放线菌5株、霉菌8株、酵母菌1株。1985年,HironkiTakagi等{9】对他们分离出的Peacilomycessp.I.1产生的絮凝剂的研究表明,对各种微生物细胞均有絮凝沉淀作用,并且可以除去溶液中几乎所有的悬浮颗粒,如血红细胞、碳粉、纤维素、硅藻土等。1986年,RyuichiroKurane等p】发现红平球菌S-1(R.erythropolisS-1)菌株产生的絮凝剂NOC-I,能很有效地去除畜禽废水如猪尿和粪便等。我国对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4年王镇等11o】筛选到83株絮凝剂产生菌,其中絮凝活性最高的4株分属于芽胞杆菌属(SporolactobacillusGC3)、节细菌属(ArthrobacterSB6)、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SB8)、气单胞菌属(AeromonasGC24)4株菌在生长过程中均可产生胞外絮凝物质,在最适培养条件下的絮凝剂产量为O.5”-0.99/L。1998年孟琴等【llJ利用其实验室废弃微生物制备出一种生物絮凝剂,分别以BSA溶液、果汁溶液、泥土混浊液为研究对象,其絮凝效果优于作为对照的其它4种常用絮凝剂。1999年黄民生等【12】用GCI培养基从底泥中分离出3株产生高絮凝活性的微生物,所研制出的微生物絮凝剂对高岭土及土壤悬浊液和碱性染料废水均有良好的净化效果。邓述波等【13】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了高效絮凝剂产生菌A.9。实验结果表明,A.9所产絮凝剂(培养液)的絮凝率随粘性的增加而提高,处理效果明显优于目前常用的聚合铝、聚丙烯酰胺等化学絮凝剂。程金平等【141经实验得出,培养液中絮凝活性分布及活性菌产生絮凝剂时的最佳条件,并指出微生物絮凝剂是由菌产生的而不是培养液具有絮凝作用。尹华等【”】的实验证明,絮凝剂GS7的絮凝活性与菌生长量有一定的相关性。由此推测,GS7絮凝剂是由菌生物合成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