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悲天憫人的鷄籠中元祭曾子良曾子良副教授,現任大同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雞籠中元祭諮詢委員。前言在臺灣,有一項活動,見證了民族的拓墾與苦難,展現了子民的悲憫與智慧,傳承了民藝的多元與優美,提供了族群的融合與方向,帶動了文化的產業與創新。它蘊藏產官民學合作的意義,具備永續發展的動力;它不僅深具地方色彩與傳統文化意義,更是最足以代表臺灣無形文化資產的民俗活動;它的名字叫「鷄籠中元祭」!鷄籠中元祭於民國97年被文建會評選為重要民俗,也是臺灣地區首次舉辦並唯一被登錄的無形文化資產,這是基隆人的光榮。但被登錄之後,該如何維護此一文化傳統,展現其文化與教育意義?至於創新的部分,藝文華會是否應有所調整?在在都是今後所面臨的問題。回顧近三年來的藝文華會,95年的「福入基隆F.R.U.L」提出「孝」(Filial)、「敬」(Respect)與「博愛」(UniversalLove)三大精神;96年的「歡喜慈悲‧福慧中元」;以及97年的「百戲競陳」,雖都扣住「中元普度」的主題,但與理想仍有一段距離。其實,鷄籠中元祭有別於其他地方的中元普度,它有頗具意義的歷史背景--為化解漳泉械鬥而產生的「拚陣頭」。因此,族群融合的精神與拚陣頭的氣氛應藉由活動以表現之;至於國外團體,固然可以激勵、豐富藝文活動的內容,但正統的藝閣、北管等傳統藝陣應力求重建發揚;而「族群融合」的精神亦應加以宣揚,做為中元祭活動與藝文華會的主要依循,以凸顯鷄籠中元祭藝文活動的特色。在此,擬就鷄籠中元祭之緣起、現況、特色與願景提出說明,俾供參考。一、鷄籠中元祭的緣起(一)中元祭之由來農曆七月十五,俗稱中元,是地官大帝之誕辰。《修行記》云:「七月中元日,地官下降,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日夜誦經,餓鬼囚徒亦得解脫。」引自宋龍飛〈慶中元,讚普度:盂蘭盆會報親恩〉,《藝術家》第64期,1980,頁91。《道經》亦云:「七月十五日元日,地官校勾搜選人間,分別善惡,諸天聖眾普詣宮中,簡定劫數人鬼傳錄,餓鬼囚徒一時皆集,以其日作元都大獻,於玉京山採諸花果,珍奇異物,幢審寶蓋,清膳飲食獻諸聖眾;道士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俱飽滿,免於眾苦,得還人中……」。邱家文,《臺灣民間風俗與信仰》,頁88。可見中元節的「元都大獻」是道教的一大盛事,與佛教的「盂蘭盆會」意義相同。《佛說盂蘭盆經》云:「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大藏經》第12冊第1卷)。又云:「目連見其父母生餓鬼中,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祝願,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時目連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切餓鬼之苦……」。同前註。按:盂蘭盆,梵語,義譯為「倒懸」,言苦之甚也。意謂七月十五日的施佛及僧,功德無量,可救先亡倒懸之苦。此一施佛齋僧,以救倒懸之舉,隨著目連故事的廣泛傳佈,人民普遍接受對餓鬼的普度。又自古國人對厲鬼多抱持畏懼與仁慈的心理,根據人死為鬼,而「鬼有所歸,乃不為厲」《春秋左氏傳》(昭公.傳七年),頁187。的信仰文化,故《禮記.祭法》中有王祭泰厲,諸侯祭公厲,大夫祭族厲,依照不同階級祭祀無主孤魂的記載。《禮記.祭法》(台北,藝文印書館),頁801。明代以後儒釋道合流,於是七月十五日地官大帝赦罪之說、施佛及僧普度餓鬼之舉,以及因懼厲而祭厲的文化普遍深入民間。不但如此,中國自古即有農曆七月為鬼月之說,相傳閻羅王會在七月一日打開地獄門(即鬼門),讓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來到人間,享受人們的供奉。但七月三十日復關鬼門,必須回到陰間。因此,民間在農曆七月,到處可見家家戶戶或各行各業舉辦的祭拜,普遍超度這些孤魂野鬼。臺灣人民,大都來自閩粵,不但傳承此一中元祭典,加以移民過程中,死於海難、兵災、番害,以及瘟疫者,不可勝數;一般民眾既怕無人祭祀的孤魂餓鬼為害人間,所以對於普度,尤其重視。臺灣的中元祭,各地不一,有集中在廟宇者,亦有分散到各街各廟者,如鹿港<普度謠>云:「初一放水燈,初二普王官,初三米市街,初四文武廟、初五聖王宮、初六土城,初七七娘生,初八新宮邊,初九興化媽祖宮口,初十港底,十一菜園,十二龍山寺,十三衙門,十四枵鬼庭,十五舊宮、十六東石,十七郭厝,十八營盤地,十九公館後,二十後寮仔,二一後車路,二二船仔頭,二三街尾,二四宮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