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历史课堂笔记(八下)历史课堂笔记(八下)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课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目的:筹建新中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目的:筹建新中国)(一)时间时间:1949年9月地点地点:北平时间(二)内容内容:内容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2)新中国的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政府主席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4、大会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三)作用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准备。作用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了2、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四、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时间:1951年10月时间2、人物人物:阿沛﹒阿旺晋美十世班禅人物3、意义意义:(1)祖国统一大业基本完成意义(2)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免受战争之苦,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课一、稳定物价之战毛泽东对米棉之战米棉之战的评价,不亚于淮海战役的胜利。米棉之战二、土地改革1、标志: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年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动在全国农村展开。2、结果: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3、作用(意义):作用(作用意义):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性质:三、抗美援朝(1950---1953年)(性质: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抗美援朝(1950---1953年)(性质反侵略的正义战争)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2、目的:保家卫国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总司令:彭德怀)3、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黄继光、黄继光4、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结束:结束年月朝鲜停战协定》5、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意义:意义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6、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①志愿军战士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舍生忘死、英勇奋战。②支援了朝鲜人民的爱国斗争,也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课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会议的名称会议的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北京月北京;会议的名称年月北京2、会议的目的会议的目的:制定宪法会议的目的3、宪法内容宪法内容:①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②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宪法内容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4、性质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5、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国家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总理。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6、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外交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2)目的:促进我国同印、缅及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3)倡导:中国、印度、缅甸(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5)影响:在国际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2、万隆会议(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亚非会议)①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②性质(特点)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或者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第一次没有西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3、会议的主题会议的主题:会议的主题主要讨论反对殖民主义、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4、周恩来对万隆会议的贡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贡献:提出贡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