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所应用与面临的挑战.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自动化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所应用与面临的挑战.doc

自动化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所应用与面临的挑战.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自动化在本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与面临的挑战问题学院:机械学院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班级:08—1班姓名:学号:自动化技术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各方向上的应用及面临问题XXXX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XXXXXXXX摘要: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对发动机性能地提高特别是斯特林发动机用作汽车发动机;对制冷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特别是从刚开始的人工模式发展到自动化模式的使用。前言:随着社会的需求和科学技术地发展以及各方面的知识综合运用,自动化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不可磨灭的大功劳。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可以同自动技术挂上钩,现代化的农用、国防也都与自动化息息相关。随着自动化得发展,在各行各业也广泛地运用自动化技术及感慨自动化革命带来的科技效应。正文:1964年,美国福特公司的机械工程师D.S.哈德最先提出“自动化”一词,并用来描述发动机汽缸的自动传送和加工的过程。50年代,自动调节器和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使自动化进入以单变量自动调节系统为主的局部自动化阶段。60年代,随现代控制理论的出现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自动控制与信息处理结合起来,使自动化进入到生产过程的最优控制与管理的综合自动化阶段。自动化的发展促使了生产过程的正常、安全、可靠、高效、低耗、精确地进行。自动装置的应用是在18世纪以前。古代人类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为了减轻自己的劳动﹐逐渐产生利用自然界动力代替人力畜力﹐以及用自动装置代替人的部分繁难的脑力活动的愿望﹐经过经过漫长岁月的探索﹐他们互不相关地造出一些原始的自动装置。古代中国的指南车以及17世纪欧洲出现的钟表和风磨控制装置﹐虽然都是毫无联系的发明﹐但对自动化技术的形成却起到了先导作用。自动化技术形成时期是在18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1788年英国机械师J.瓦特发明离心式调速器(又称飞球调速器),并把它与蒸汽机的阀门连接起来构成了蒸汽机转速闭环自动控制系统。瓦特的这项发明开创了近代自动调节装置应用的新纪元﹐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后来控制理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人们开始采用自动调节装置﹐来对付工业生产中提出的控制问题。这些调节器都是一些跟踪给定值的装置﹐使一些物理量保持在给定值附近。自动调节器应用标志着自动化技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进入20世纪以后﹐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各种自动调节装置﹐促进了对调节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研究工作。这一时期虽然在自动调节器中已广泛应用反馈控制的结构﹐但从理论上研究反馈控制的原理则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1833年英国数学家C.巴贝奇在设计分析机时首先提出程序控制的原理。939世界上第一批系统与控制的专业研究机构成立﹐为20世纪40年代形成经典控制理论和发展局部自动化作了理论上和组织上的准备。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各学科技术的紧密联系,自动化在各个领域都启到非凡的服务作用。特别是在本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发动机的连接传动及控制的自动化、制冷系统调控的自动化、机械零件测量技术的自动化、火力发电场和水利发电系统控制以及核能的稳定运行及控制的自动化等。例如,早在上世纪30年代,欧美国家就试图将斯特林发动机用作汽车发动机。但是,体积大、密封难这两大障碍始终阻碍其发展。但是进入80年代以后,以上观点发生了转变,随着传动控制系统地发展,原应用于水下动力、垃圾填埋气发电、热电联供、太阳能热发电等领域的试图将斯特林式发动机逐渐发挥自身的优势并逐渐成为日常生的主角。刚开始,中国人发明的斯特林可逆热机消除了体积大、密封难这两大障碍。然而随着自动化的发展、测量技术的提高,相应的密封技术也得到快速的提高。将动密封转变为静密封,做到可靠密封。这两个问题得到解决,斯特林发动机其他优势就充分显现。这两个问题得到解决,斯特林发动机其他优势就充分显现。斯特林发动机的起动信号、起动时的空气燃油供给信号、点火信号都由控制内燃机起动马达的开关控制;斯特林发动机的加速信号由加速踏板控制;斯特林发动机的减速信号、制动信号、车轮制动信号都由制动踏板控制,信号响应次序为减速信号为先,制动信号次之,车轮制动信号最后;热量流入端和热量流出端温度表取代水温表;加装工质均衡器室压力表。就成了斯特林发动机汽车!这种汽车的发动机和车辆同时制动新技术,提高了车辆安全性。现代的制冷技术,更是紧跟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人们很早已懂得冷的利用。我国古代就有人用天然冰冷藏食品和防暑降温。马可·波罗在他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中国制冷和造冰窖的方法有详细的记述。1834年发明家波尔金斯造出了第一台以乙醚为工质的蒸气压缩式制冷机。这是后来所有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的雏型,但使用的工质是乙醚,容易燃烧。到1875年卡利和林德用氨作制冷剂,在此期间,空气绝热膨胀会显著降低空气温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