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为先-彰显思想政治学科特点.doc
上传人:醉香****mm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以德为先-彰显思想政治学科特点.doc

以德为先-彰显思想政治学科特点.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以德为先,彰显思想政治学科特点以德为先,彰显思想政治学科特点以德为先,彰显思想政治学科特点以德为先,彰显思想政治学科特点以德为先,彰显思想政治学科特点作者/杨维风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体政治教师的不懈努力,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认识不足的存在。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才会进一步提高其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展现学科特色和魅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问题和不足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重视不够。一、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重视不够仍然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德育是思想政治课的灵魂和生命,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价值所在.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难在德育,成也在德育。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和现行教学评价制度的影响,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仍然普遍存在着“重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重视学生眼前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重视学生今天能考取什么大学,忽视学生明天会作多大贡献"的现象;仍然局限于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以高考作为“指挥棒"为教学定调子、划范围、取舍内容.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考了多少,而不是学到什么、收获多大,更习惯于用考试成绩这一单一指标代替对学生德智体美的综合考评,过度地为实用和功利而教育和受教育。在这一错误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对待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存在着以下现象:一是心中无“标”,无论是教师的备课、上课、评价等教学活动,还是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都缺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意识,没有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二是“标”而不实,所确定的目标空洞、宽泛、模糊,不具体,不明确,操作性差,实现难度大,达成可能性小;三是重“言”轻“行”,重视认知,忽视践行。这些错误的做法背离了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的育人目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著名教育家斯霞曾提醒我们:“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二、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再思考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需要关注的仍然是知、信、行问题.知是前提,信是关键,行是归宿.没有知和信为基础,不可能达到行的目的;没有行的需要,也就没有知和信的必要。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必须让学生知得深刻,信得真实,行得自觉。1。引导学生明理。明理不能停留在记忆层面,需要加强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会掌握得更系统,感悟得更深刻。明理不能停留在现象层面,需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和规律。只有把握本质和规律,才能深刻地认识丰富多彩而又纷繁复杂的世界。引导学生明理需要教师的教,更需要学生的学,需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的学才是明理的关键。学要力求自主,只有自己希望学的、自己学得会的东西,才会成为自己的认知;只有学生自己的认知,才会产生深刻的感悟。而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远没有得到体现,教师主动“教”得多,学生主动“学"得少。教师重视了自己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忙于备课,忙于讲课,忙于批阅,讲授知识多,指导方法少;考核学生多,激励学生少;统一要求多,大胆放手少,学生被捆得过紧、束得过窄、限得过死,缺少自由想象、自主思考、自我提高,很难将他人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认识,只能“拿来",而不会“用来"。因此,教师一定要勇于放手,敢于放手,真正放手,相信学生,给学生以学习的时间和空间。2.引导学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需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联系实际,了解现实,参与社会生活,“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只有自己切身体会,才会有深刻感悟;只有深刻感悟,才会有坚定信念。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而言,社会是最好的学校,生活是最好的教材。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会明白事理,明辨是非,认识社会,感悟人生,才会有真情实感的流露和真言实行的表现。引导学生体验,需要展示给学生全面的社会和真实的生活。天有阴晴,月有圆缺;人有不同,事有曲折,社会也有其复杂性.如果只让学生看到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学生的感受就不够真实,体验就不够全面,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根基就会不牢。引导学生体验,需要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有个性,有喜好,其情感特征是千差万别的,对同一事实和现象的感悟也会明显不同,需要我们教育者理解差异、尊重差异、关注差异,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理解学生的不同体验,肯定学生的不同个性,尊重学生的不同选择。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灵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