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历史高考2024-2025学年试题及解答.docx
上传人:92****sc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KB 金币:9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陕西省历史高考2024-2025学年试题及解答.docx

陕西省历史高考2024-2025学年试题及解答.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9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4-2025学年陕西省历史高考试题及解答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理皇族、宗室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举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选项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是秦朝的官僚制度的特点,不是其本质,故排除选项A。选项B,从题目材料可以看出,秦朝官员分工的职责都与皇帝的家事有关,说明秦朝时期家国不分,皇帝将国家视为自己的私产,体现了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特点,故选项B正确。选项C,选贤举能,唯才是举,是墨家的主张,不是秦朝的选官标准,故排除选项C。选项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只是秦朝的官僚制度的特点,不是其本质,故排除选项D。2、汉代以后,儒学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下列言论符合宋代儒学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兼相爱,交相利”C.“存天理,灭人欲”D.“法治其本,刑以辅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内容,要求结合材料选出相吻合的选项。选项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民本思想,与宋代儒学不符,故排除选项A。选项B,“兼相爱,交相利”是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主张,强调兼爱非攻,与宋代儒学不符,故排除选项B。选项C,“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的观点,是宋明理学的核心观点之一,故选项C与题意相符。选项D,“法治其本,刑以辅之”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强调以法治国,与宋代儒学不符,故排除选项D。3、明清时期,我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但科技发展却处于停滞状态。其根本原因是A.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八股取士制度的推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科技停滞的根本原因。选项A,明清时期,我国仍然处于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决定了明清时期的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生产力发展有限,从而制约了科技的发展,导致科技发展停滞。故选项A正确。选项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是明清时期政治上的特点,但它不是科技发展停滞的根本原因,而是对科技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故排除选项B。选项C,闭关锁国政策是明清时期的外交政策,它限制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对科技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同样不是科技发展停滞的根本原因。故排除选项C。选项D,八股取士制度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它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对科技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但同样不是科技发展停滞的根本原因。故排除选项D。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1、B;2、C;3、A。4、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句诗描写的皇帝是()A.汉高祖B.汉武帝C.唐太宗D.唐玄宗答案:D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诗句,诗句的意思是唐明皇偏好美色,当上皇帝后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美女,却都没有找到。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判断出诗句描写的皇帝。选项A,汉高祖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使西汉王朝走向强盛,但他并未“御宇多年求不得”,选项A错误。选项B,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都实现了大一统,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他并未“御宇多年求不得”,选项B错误。选项C,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但他并未“御宇多年求不得”,选项C错误。选项D,唐玄宗是唐朝的第七位皇帝,也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他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与材料中“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相符,选项D正确。5、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是()A.积极当兵打仗,争取立军功B.不隐瞒犯法行为C.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D.当好县令的奴仆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选项A,在战国后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中规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但这与农民免除徭役和免受惩罚无直接关系,故选项A错误。选项B,不隐瞒犯法行为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公民都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但在战国后期的秦国,它并不能帮助农民免除徭役和免受惩罚,故选项B错误。选项C,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直接回应了题目中的需求,即农民如何免除徭役和免受惩罚,故选项C正确。选项D,在战国后期的秦国,官员和奴仆的划分是明确的,而且奴